中國人的一天:袁隆平海水稻預期畝產350公斤 啥時候能上餐桌?

  今年87歲高齡的袁隆平,把發展海水稻視為和超級稻高產攻關同等重要的事。他提出要在三年內,培育出抗鹽度千分之三,畝產達到300公斤的海水稻品種。

  透過海水稻,袁隆平希望能為我國至少開發一億畝鹽鹼地資源,從而增產300億斤糧食。

  2012年,由袁隆平參與創辦、致力於優質雜交水稻選育和耐鹽鹼水稻研發的袁策生物成立,取名寓意“袁隆平新策略”;

  2016年11月,由袁隆平領銜的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落戶青島李滄區“國際院士港”,超過三十名科研人員常駐於此;

  今年十月,由各地選送種植在試驗田中的上百個耐鹽鹼品種即將收穫,下一步篩選和雜交育種的工作即將展開……

  “名為海水稻實則澆淡水,試驗田預計畝產超350公斤”

  8月5日,紅星新聞記者來到了位於山東即墨市金口鎮的即發農副業基地。今年4月,經當地政府牽線,海水稻研發中心在這裡拿到一千畝土地,用於海水稻的小規模試種。在這裡,記者見到了正準備下地的基地負責人張樹臣。

中國人的一天:袁隆平海水稻預期畝產350公斤 啥時候能上餐桌?

  金口基地負責人張樹臣。為防蚊,在35度的高溫裡他需要穿長衣長褲膠靴。“我還買了頂防蚊帽,還沒到。”

  他告訴紅星新聞,雖然名叫海水稻,但並不是意味著要種在海里或是用海水灌溉,這只是耐鹽鹼水稻的通俗叫法,因湛江人陳日勝1987年在海邊灘塗首先發現一株野生水稻而得名。

  在張樹臣看來,使用未經稀釋的海水灌溉沒有任何的可行性,在內陸地區更是沒有任何意義。“海水的鹽分高達千分之三十到三十五,這個濃度基本意味著植物的禁區。”

  海水稻追求的耐鹽鹼性,主要是針對鹽鹼地中的鹽分。在被開發用作試驗田前,這一千畝土地因為乾旱和鹽鹼化已經整整荒了三年。

  金口鎮歷史上曾是河流入海口,土地肥沃,出產的“金口香米”是北方香米的代表,因為同樣的原因,也已經很久沒有種植。

  張樹臣告訴紅星新聞,在種植之前,這裡取樣檢測的兩個土壤樣本,鹽分含量分別達到千分之四和千分之十,達到了嚴重鹽鹼化的標準。

中國人的一天:袁隆平海水稻預期畝產350公斤 啥時候能上餐桌?

  試驗田邊上的玉米地。

  然而從試驗田裡長著的水稻並不能看出來這些。從基地出來,步行大約10分鐘,就來到試驗田邊上。放眼望去,不同的水稻品種錯落有致,長勢喜人,並沒有泛黃枯萎等鹽害現象,與隔壁地塊稀稀落落的玉米形成鮮明的對比。張樹臣告訴紅星新聞,這裡種植了30多個品種,其中既包括老百姓耳熟能詳的“長粒香”,也有袁隆平的雜交稻“超優1000”。

中國人的一天:袁隆平海水稻預期畝產350公斤 啥時候能上餐桌?

  左側較高的區域種植的是袁隆平團隊培育的超優1000雜交稻,因屬於晚熟稻種,目前還看不到稻穗。

  目前,已經有早熟的稻種進入齊穗階段,這意味著再有40天即可收穫。雖然沒什麼農活,但張樹臣現在每天仍要到地裡記錄不同品種的生長狀況,對於產量,他估計“根據目前的長勢,每畝350-400公斤應該沒有問題。”

  “稻作土壤改良意義重大,最大的問題是缺水”

  張樹臣告訴紅星新聞,之所以水稻能適應鹽鹼地,甚至收穫不錯的產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水稻在生產過程中離不開水。水稻種植對鹽鹼化土壤的改良,被科研人員視為和育種同樣重要。

  “過去鹽鹼地改造靠大水洗地,水去鹽返。伴隨著水分蒸發,鹽分會重新回到表層土壤。而水稻因為絕大多數生產週期都會用到水,因而對土地的改造是持續的。這樣種上幾年水稻之後,這塊土地還可能能種其他作物,徹底轉換為耕地。”

  據江蘇媒體報道,江蘇一塊灘塗地上,經過海水稻種植,土地的鹽分降到了千分之三以下,恢復到五級耕地的水平。

  中國是鹽鹼地大國。《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撰文指出:“我國鹽鹼地分佈在西北、東北、華北及濱海地區在內的17個省區,鹽鹼荒地和影響耕地的鹽鹼地總面積超過5億畝,其中具有農業發展潛力的佔中國耕地總面積的10%以上。”

中國人的一天:袁隆平海水稻預期畝產350公斤 啥時候能上餐桌?

  位於青島李滄區院士港內的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掛著我國鹽鹼地分佈圖。

  袁隆平盯上的就是這10%,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國棟告訴紅星新聞,發展海水稻,袁隆平看中的就是尚未被利用的龐大的鹽鹼地資源以及其背後代表的糧食生產潛力。

  在來到海水稻中心之前,張樹臣在黑龍江農墾集團幹了三十多年,從技術員一路幹到科長。他告訴紅星新聞,鹽鹼地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你看看我老家東北,大慶邊上,那也全是鹽鹼地,根本沒法種東西。我們發展海水稻,瞄準的就是背後廣闊的鹽鹼地。”

  但假如沒有足夠的水,無論是海水稻的高產還是稻作土壤改良,都只能淪為空談。

  今年春天,缺水問題就讓張樹臣很是難受。“本來是計劃種400畝,但實在是找不到水,只種了20畝。”在金口基地,記者注意到,唯一的水源就是一個魚池改造的蓄水池,稻田用水需要用水泵,經過近百米長的軟管將水引入田裡。

  “池底就是鹽鹼地,水少時這裡連水的鹽度也能達到千分之一。”張樹臣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稻田需要800到1000噸水,假如要種400畝,需要至少三十五萬噸水。“光靠這種池子,至少得需要60個。”

  缺淡水,這是我國很多鹽鹼地面臨的最大問題。以金口為例,一口井打到一百米仍然是鹹水,而海邊灘塗地則空守著大海而不可用。在另一個海水稻基地,背靠大海的青島白泥地基地,工作人員選擇了海水淡化的方式來灌溉,不過這種方式成本過高,很難大規模推廣。

中國人的一天:袁隆平海水稻預期畝產350公斤 啥時候能上餐桌?

  青島白泥地基地裡有些品種的葉片已經泛黃枯萎,表現出鹽害的特徵。

  張樹臣提醒記者,目前的試種,仍然是以科研為目的,所以畝產達到300公斤並不能說明什麼。“我們搞農業科研的都知道,管好20畝地和管好200畝、2000畝是有很大差別的。海水稻如果要大規模種植,包括水源在內的很多問題都有待解決。”

  “獲得各方面都滿意的種子很難,上餐桌怎麼也得好幾年”

  不止張樹臣,對於外界的期待,不少科研人員都對海水稻的進度有著更謹慎的判斷。

  在青島白泥地基地,科研團隊的負責人鄒丹丹正在為本地媒體的報道感到惱火。“他們竟然說什麼今年秋天海水稻就能走向尋常百姓家。”

  她告訴紅星新聞,對於水稻來說,一個新品種的面市是極其困難的。在沒有透過國家審定之前,實驗用的種子只能稱為“材料”,根本不能進行銷售。

中國人的一天:袁隆平海水稻預期畝產350公斤 啥時候能上餐桌?

  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白泥地基地實驗室,正在進行組織培養。

  且不說透過雜交獲得各方面性狀都令人滿意的種子本就很難,即使找到,首先要透過多次重複雜交看性狀是否穩定,接著還要透過區域試驗、生產性試驗,之後透過國家品種審定程式後才能進行區域推廣,這才算進入商業化種植階段。

  “按北方水稻180天成熟期來計算,走入餐桌怎麼也得好幾年後吧。”

  至於未來,她表示,首先針對不同地區,需要培育不同的稻種以適應當地特點,另外從商品化的角度,也希望能夠推出具有廣適性的水稻品種。作為遠期目標,希望能夠研發出能抗千分之八鹽度的品種,這樣就能適應全國絕大多數的鹽鹼地了。

  鄒丹丹曾經前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交流三個月,她也向紅星新聞強調袁隆平對海水稻專案的重視,“現在袁老每年要到青島辦公三個月,過去幾年可能衝擊畝產的工作都是團隊其他成員在做了。但過去幾個關鍵的節點,比如最有名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搞出來三系雜交稻,然後二系雜交稻,這些都是袁老親歷親為的,足見袁老的重視程度。”

中國人的一天:袁隆平海水稻預期畝產350公斤 啥時候能上餐桌?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

  年逾耄耋,袁隆平所牽掛的還是關注了一輩子的糧食產量問題。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他的一段影片被反覆播放——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好了,除了高產,我們也要追求優質,但決不能犧牲高產滿足優質。我國各類鹽鹼地有15億畝,其中適合水稻種植的大約2億畝,哪怕開發1億畝,就能增加糧食年產量300億公斤,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整個湖南省的糧食年產量。”

  而金口試驗田裡那20畝綠油油,就是未來的希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8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人的一天:袁隆平海水稻預期畝產350公斤 啥時候能上餐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