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樂關天下,悲喜超物外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將北宋文臣范仲淹的形象呈現於大眾面前。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岳陽樓記》和《漁家傲·秋思》等寶貴的文學遺產,范仲淹還留下了哪些獨特的精神遺產?本版刊發此文,以饗讀者。

——編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27歲,考中進士。天聖三年和五年(1025—1027)他先後上疏,要求改革吏治。

范仲淹曾遭到三次貶逐。天聖七年(1029),范仲淹上疏要求章獻劉太后還政於年已20歲的宋仁宗,朝廷為之震動,他被貶為河中府通判。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上疏反對宋仁宗廢郭後,又被貶。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知開封府,向仁宗獻百官圖,指斥呂夷簡任人唯私,升遷不公,被貶職饒州。宋人筆記《續湘山野錄》說,范仲淹三次被貶官,每貶一次,當時的人稱“光”一次,第三次稱之為“尤光”。人們認為其“光彩”之處在於不顧自身榮辱安危,為國家擺脫困境。

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宋夏戰爭爆發。戰爭之初,宋軍慘敗,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和韓琦經略陝西、河東,抗擊西夏。在經略陝西邊防時,范仲淹將指揮權不相統一的駐兵分為六將,將各三千人,練兵、戍守、教閱,統一指揮權,號令明確,總領不貳。此即為後來王安石變法制定的“將兵法”所繼承,“蓋本範公之遺意也”。同時,范仲淹愛撫士卒,安撫蕃民,積極備禦,成功扭轉了宋軍初期不利的被動局面。“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漁家傲·秋思》正寫於此時。

與“來者御之,去時勿追”的防守不同,范仲淹的主守思想較為積極,即所謂“國家用攻則宜取其近而兵勢不危,用守則必圖其久”。也就是說在戰略上防禦,在戰術上則以攻為守,始終掌握戰略主動權,從而解除邊患危機。

宋仁宗在改革呼聲推動下“遂欲更天下弊事”,任命當時因抗夏業績聲望日隆,又是“蘊至誠,以康濟斯民為己任”的范仲淹為參知政事。范仲淹綜合多年來改革意見並加以補充發揮,於慶曆三年(1043)九月寫了一篇《答手詔條陳十事疏》呈給宋仁宗,作為自己改革的方案。所謂十事指“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都是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為整頓吏治的改革建議,被宋仁宗採納。慶曆新政遂漸次展開,施行了一年多。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士大夫為改變國家積貧積弱局勢所做的努力和嘗試,在歷史上是不可磨滅的。

中國古代學術自漢武帝以降至清代,主要是圍繞漢、宋學展開。宋仁宗統治時期是宋學勃興的重要階段,朱熹推原學術,充分肯定范仲淹對宋學建立有開風氣之先和薦拔人才的作用,“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而建立宋學的關鍵人物胡瑗、孫復、張載等都曾得到范仲淹的薦引、提攜或關照。《宋元學案》編有表彰范仲淹學術源流及思想的《高平學案》,其按語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張載)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范仲淹不僅對許多學者予以汲引、援助,而且以其獨有的行誼和風範給當時士大夫以較大影響。“(仲淹)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宋史·范仲淹傳》)這樣計程車風,對宋學產生了深厚影響。

范仲淹自身在學術上有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學養和過人成就。據史載范仲淹“通六經”,尤長於《易》經,同其他宋學建立者一樣,范仲淹也是擺脫此前的註疏,徑直地從《易》的義理方面進行闡發的。范仲淹闡發《易》的義理同李覯探索《周禮》一樣,用於對社會現實的變革。

唐中葉以後由於均田制的瓦解、科舉制度逐步佔據選士的主導地位,加上唐末農民戰爭,作為帝制王朝統治基礎的地方世家大族分崩離析。北宋中葉開始,范仲淹、歐陽修、張載等人從理論、實踐上都積極倡導重建地方宗族組織。宋仁宗皇祐初(1049),范仲淹為了加強本族之間的互相扶助,在姑蘇置上田十頃,創辦義莊,又親定《義莊規矩》。范仲淹創設義莊,實則是一項養恤和教育族人的福利制度,自創設以後,不僅助益歷代蘇州人才的鼎盛和社會事業的發達,而且範氏義莊在南宋以後成為元明清統治者樹立的榜樣,在全國得以大力推行,範氏義莊延綿不絕800年,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歷史影響。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去世。他在《岳陽樓記》寫下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千古名句,代表了一代有理想士人的精神風貌,影響至今。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5日 08 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75 字。

轉載請註明: 憂樂關天下,悲喜超物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