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樂 歲月自成芳華

大家樂 歲月自成芳華

1994年12月,“大家樂”舞臺演出現場。

大家樂 歲月自成芳華

1986年7月

“大家樂”舞臺自薦節目報名處。

大家樂 歲月自成芳華

1994年12月

“一封家書”徵集活動來信。

大家樂 歲月自成芳華

1996年12月

深圳是我家“送戲下鄉”。

大家樂 歲月自成芳華

2020年1月

第26屆“深圳是我家”重返“大家樂”舞臺。

每次路過紅嶺路和紅荔路交界處的青年宮,高階技師王中寶總會想起往事,那時這還有個特殊舞臺,當學徒的他每天吃完晚飯就來佔座,沒一天落下。

“太火爆了!舞臺下密密麻麻都是人,連欄杆圍牆外都站滿了,許多人的人生因它而改變。”主持人張歡陷入回憶,那也是她的最美芳華。

池勇就是被改變的人之一,舞臺讓他遵從內心,從國企管理崗位上辭職創業,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傳播公司。“那是背井離鄉、承受工作和生活壓力打工者的精神寄託和心靈歸屬地,它所創造的時代記憶是永遠無法磨滅的。”

那個舞臺就是“大家樂”——上世紀80年代,百萬青工下鵬城建設特區的背景下,深圳團市委和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透過籌建“大家樂”文化廣場彌補了改革開放初期文化娛樂設施的匱乏,以極“接地氣”的姿態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尋夢者。

“大家樂文化生長於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以前所未有的大視野去透視和解決新興移民城市群眾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構築出移民文化、大眾文化、廣場文化‘三位一體’的嶄新文化模式。它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共鳴,也是特區開放包容精神的文化圖譜。”深圳團市委書記方琳表示,站在特區40年新起點上,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新建的大家樂舞臺將傳承與創新發展,接力陪伴灣區時代深圳青年的成長。

誕生

意外激出的“平民舞臺”

1980年8月,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正式成立,人口急劇增長,而文化娛樂設施建設並未與經濟增長同步。特別是青工,白天大多在流水線上作業,晚上無法傾述的思鄉和孤獨感,亟須有個溫暖、融洽的精神家園來予以充實和慰藉。

深圳團市委及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下稱“活動中心”)很快注意並重視起這個問題。1987年7月,在經濟異常困難的條件下,依舊抽撥資金,搭建起一個14米×8米用磚頭、水泥砌築而成的“土臺子”,取名“大家樂”。

“舞臺前的廣場一半是由水泥鋪成,另一半因資金不足仍是沙土地。”時任活動中心主任雲蔚成說。但首場“大家樂”表演晚會還是吸引了很多打工者。誰料開場時間到了,預約的演出隊伍卻因沒有汽車來不了。

情急中,雲蔚成突然看到臺上掛的“群眾藝術表演晚會大家樂”標徽。“這麼多青年肯定有能歌善舞的!”他馬上叫人貼出一張“自薦表演報名處”的標語,當場接受觀眾報名,然後自己先到臺上高歌一曲。接著,中心的文藝老師和自薦觀眾穿插上臺表演,氣氛平等活潑,臺下歡笑連連,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而“大家樂”舞臺也“意外”地從面市之日起即確定了“自薦自演、自娛同樂”的群眾文化娛樂形式,率先開闢出一片極具移民特色的新文化綠洲,成為當年“深圳十大新聞”之一,被譽為“平民夜總會”和“打工者之家”。

1989年,“大家樂”藝術團成立,在各區鎮建立了數十個活動網點。第二年,“大家樂”舞臺以最高票數當選市民選出的“深圳市文明單位雙十佳”。1991年和1996年,深圳市政府分別撥款65萬元和200萬元改建“大家樂”舞臺,搭建鋼網結構現代化舞臺、增置780個固定觀眾座位、加蓋觀眾席鋼網頂棚,鋪設一流水準的文化廣場舞臺燈光、音響。

這期間,“大家樂”的發展駛上“快車道”,不僅突破簡單的自薦自演,還逐步向系列化、專題化活動發展,發展為集主題晚會、文藝比賽、公益義演、演講辯論、成果展示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活動場所。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至今已連續舉辦了26屆、累計開展各類慰問演出和文體活動5000多場的“深圳是我家”系列文化活動。

由於深圳外來人口眾多,每逢春節期間,鐵路交通壓力巨大。1994年底,深圳團市委首次創辦該系列文化活動,倡導青工們留深過年,被央視連續報道,進而引起全國反響。第二屆則吸引深圳市五套班子領導蒞臨給廣大青工拜年,再次掀起高潮。

鼎盛

“每晚人山人海,都快擠到馬路上了”

張歡就是因此關注到深圳的。“鏡頭裡一群年輕人圍著一個舞臺過節,這在老家是沒見過的。”新聞裡的“深圳是我家”晚會和電視劇《外來妹》的熱播,讓在湖南嶽陽一所企業電視臺做播音員的張歡對特區充滿嚮往。

1997年春節後,張歡努力說服父母,買了一張南下深圳的火車坐票,隻身離開家鄉,“希望到更開放的平臺去闖一下”,機緣巧合下她被介紹來大家樂舞臺。“我當時還不願意,以為是歌舞廳,來了才發現‘這不就是電視裡那個舞臺嗎?’。”當晚張歡就試主持,同是外來工的身份讓她很快贏得觀眾,臺下人數破了紀錄,當即獲得時任舞臺負責人陳建華的認可。

“他說我的名字裡有‘歡’,恰好與“大家樂”契合,都是給大家帶來歡樂。”張歡自此成為大家樂舞臺的常駐主持,再未離開。

週末是專業演員和樂隊表演,週一至週四則是“自薦表演晚會”,唱歌、跳舞、相聲、樂器演奏都行。“群眾自薦最初是全開放的,後來為了控制人數,收5毛錢報名費,但還是爆滿,不亞於超女快男最火時的‘海選’現場。”張歡說。

比張歡早一年來深的王中寶就是“鐵粉”之一。1996年,18歲的王中寶從湖南來深做修空調學徒工,他每天吃完晚飯就去佔座,一週七天場場不落。

“每天晚上人山人海,都快擠到馬路上了。自薦者在上面表演,底下黑壓壓一片觀眾歡呼,感覺真好。那時我就覺得深圳是個包容的城市,五湖四海來的人都能快速融入,不排外。”王中寶也很想自薦,但因害羞沒有上去,這成為他最後悔的事之一。

來深24年,王中寶直言沒有“大家樂”,自己可能堅持不下去,早就回老家了。“當時只有十幾歲,總是很迷茫,但‘大家樂’釋放出的正能量以及我從中看到的人和事,讓我感受到一種向上的精神,覺得年輕人需要奮鬥!”此後王中寶在深圳上了8年夜校,成長為一名高階技師。

池勇也是因“大家樂”改變人生軌跡的人。1999年,平安集團合肥分公司的池勇被調來深圳。由於大學是播音主持專業,又熱愛舞臺,看到報道里寫“大家樂”是“廣東省十佳文化廣場”後,便慕名前來觀看,並於第二年報名參加“荔枝杯”青年歌手大賽。

雖然比賽名次不算靠前,但他與張歡結識,不久後就受邀成為“千人鵲橋會”兼職主持。“主持了好幾屆,還參與了‘荔枝杯’等活動策劃,都是義務的,但很有成就感。”池勇說,當時鵲橋會可謂盛況,上千人將幾千平方米廣場擠得水洩不通,所有人都得站著。而他也因此找到自信,更看到市場需求。

2008年,池勇放棄平安集團高層管理崗位,辭職下海,相繼創辦了文化傳播公司和社交婚戀公司,為來深圳拼搏、創業,卻無法解決個人戀愛問題的企業青年牽線,目前已促成了幾千對佳偶。

資料顯示,自舞臺搭建至2007年,大家樂文化廣場先後進行文藝演出、文娛活動8000多場,登臺表演者達25萬多人次,觀眾近千萬人次。深圳全市曾先後建立起的130多個“大家樂”活動網點,覆蓋社群、學校、企業、村鎮、軍營等。

轉折

“去與留”引發兩次全民大討論

天然的開放性、參與性、群眾性、公益性特徵,讓“大家樂”得到市民特別是打工青年最廣泛的心理認同,構築出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廣場文化“三位一體”的嶄新本土原創文化模式。2000年3月,中央文明辦等六部委在深啟動全國“青年文明大家樂”活動,“大家樂”模式向全國推廣。

“這個舞臺創造過很多經典,每年舉辦的‘深圳是我家’是關愛來深建設者的品牌活動,市領導與青年們歡聚一堂;‘荔枝杯’青歌賽是國內舉辦時間最長的音樂比賽,湧現了戴軍、黃格選、隋寧、陳思思等一批優秀歌手,以及王佑貴、田地、單協和等著名音樂人和《春天的故事》《又見西柏坡》《花季雨季》等唱響全國的優秀音樂作品。”活動中心辦公室主任劉林波說。

然而,隨著深圳城市化程序的加速,城市功能和格局也開始發生鉅變。2001年起,“大家樂”周圍的上步、八封嶺工業區大部分工廠遷至原特區外,青工人數大幅減少。全國文化生活也日漸影視化、網路化、個性化,讓最受歡迎的自薦表演遭遇城市商業化的包圍和多元文化觀念的衝擊。

再加上深圳市政府公共服務平臺不斷完善,“大家樂”面臨“邊緣化”的窘境,以往“振臂一呼、鵬城側目”的活動效果漸漸被各類文化活動和場所淹沒。

“2001年媒體對‘大家樂未來定位’展開為期10余天的大討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09年大家樂舞臺將被拆除改造的訊息曝光後,該‘被拆除還是被保留’再次引發全民大討論。”劉林波說。

2012年,大家樂舞臺原址被拆除重建。“這個轉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但每次路過那裡還是會從心底裡不由自主地泛起一層溫暖,讓人回憶起來深闖蕩和創業時艱難而歡樂的日子,它是這個城市的‘無形資產’。”一位讀者在來信中寫道。

“這不是單純看錶演,而是尋找家一樣的歸屬感和安定感。”張歡說,當時許多人演出結束也不願離開,坐在臺下聊天,談困惑、談理想、談未來,人與人的距離消失了。如今,仍在中心活動部負責策劃的張歡已成為“聯絡站”,當時的表演者、觀眾還會透過她來找以前的朋友,敘舊和回憶青春時光。

重塑

再造一個青年文化繁榮大時代

2019年,在大家樂舞臺原址,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3.7萬平方米的青年宮拔地而起。大家樂舞臺也作為特殊的城市記憶和文化設施被保留了下來,重建於青年宮的西南角。

新的“大家樂”約1800平方米,與地鐵出入口及荔枝公園共同構成一個集廣場藝術展演、時尚運動、親子游戲活動、青少年成長軌跡主題活動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廣場。

“重建的大家樂舞臺將繼續遵循‘開拓群眾文化廣闊舞臺,鼓勵青年參與文化建設’的宗旨,成為聯結政府與群眾的橋樑,培養青年藝術人才的學校,活躍市民文化生活的陣地,對外交流的視窗,青年的樂園,移民文化的人文景觀。”活動中心主任王珏說,“大家樂”舞臺將以自主運營為主,打造“青工廣場、深港青少年交流廣場、義工廣場、青少年才藝廣場、公益電影廣場、卡拉OK廣場、青少年街舞廣場、青少年三模廣場、市民廣場”九大廣場。

2019年9月,中斷數年的深圳市“荔枝杯”青年歌手大賽再次重啟。11月22日晚,第22屆“荔枝杯”決賽在新大家樂舞臺舉行,從全國9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的25名青年選手演繹了流行、民族、美聲等各種風格的曲目。

那一天,王中寶又一次來到現場觀看。如今他是中航物業專案經理,也是深圳第二高階技工學校教師。“這個舞臺曾在精神層面給我力量,我現在也這樣鼓勵學生,支援他們在深圳立足和作貢獻。”王中寶期待“大家樂”舞臺再現光芒。

“文化生活是現代都市必不可少的,雖然現在大劇院、音樂廳多了,但仍有很多人喜歡卡拉OK和群眾才藝展示,或是渴望交流,希望“大家樂”再創輝煌。那時我一定再次參與其中,為它出謀劃策!”池勇說。

今年“大家樂”還將創新舉辦“青少年文化藝術活動、青少年科技活動和青年交友聯誼活動(鵲橋會)”三大系列活動,全年預計舉辦100-120場活動。

“我們非常珍惜‘大家樂’舞臺的時代內涵和文化承載力,未來也將在‘灣區文化交流、深港文化交融、特區青年文化培育’等新課題下,賦予這個傳統文化品牌新的生命力。”方琳說,青年構成了深圳人口主體,在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之際,深圳已正式出臺《深圳青年發展規劃(2020—2025)》,昔日給廣大青年帶來深刻記憶的“大家樂”舞臺,將帶著全新、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屬性,在未來城市文化發展格局中佔據重要位置。

■芳華詞條

大家樂舞臺

建於1987年的群眾文化大舞臺,從最初的土臺子發展成為全國推廣的“青年文明大家樂”活動,記錄著幾代深圳人的青春回憶。

“一封家書”徵文

1994年12月的《一封家書》徵文活動中,一封封樸實動情的家書道出真情,記錄了當時來深建設者心路歷程,塑造了深圳的“家”文化。

深圳是我家

深圳是我家,為家獻年華。“深圳是我家”新春關愛活動自1995年至今已舉辦26屆,市領導與青年朋友包餃子賀新春是傳統節目。

荔枝杯

“荔枝杯”青歌賽自1992年至今已舉辦22屆,是國內舉辦時間最長的音樂比賽,湧現了戴軍、黃格選等一批優秀歌手。2020年,荔枝杯重返“大家樂”舞臺。

策劃:方琳 統籌:賴鋒 饒一鳴 執行:邊郭曉晴 撰文:張瑋 黃志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965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家樂 歲月自成芳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