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丨黃蠟石的誕生史......
1億5千萬年前至1億年前的晚侏羅紀和早白堊紀時,中國東部發生了一系列火山岩漿大爆發,形成了7條火山岩帶,8種岩石系列組合,構成了極大範圍的火成岩地層,稱為地質大變化的燕山期。
燕山期大體積的岩漿物質噴發是殼幔物質大迴圈和以熱為主的物理能量大轉移,造成了中國地質歷史中最具特色的一幕成礦事件。中國東部85%~90%的礦床出現於燕山期。
同時,從東北部的鴨綠江到東南部沿海再到西南的雲南長約四千公里地域裡形成了一條狹長的中國蠟石主要分佈的地帶。
蠟石原石產於基性岩漿期後熱液型礦床以及火山岩的裂隙和空洞中;次生蠟石產於第四紀沉積成因的礫石層、殘積和坡積層。
火山活動後期,岩漿中排出大量的氣體形成了無數個空洞,幾百度高溫的二氧化矽的膠體溶液流入空洞中,失去水分後凝結而成為蠟石原始個體。
如果溫度降得較快,二氧化矽凝固形成膠態隱晶體型別的蠟石;反之則形成顯晶體型別的蠟石。降溫的速度是決定蠟石品質極重要的一個環節。
有時由於凝結過程較緩慢,而是一層一層地由外向裡凝結,每一層的顏色因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蠟石表面往往形成由各種顏色的紋帶、花紋構成的各種各樣的紋帶構造。
有的蠟石含有不透明的氧化鐵、氧化錳或綠泥石等雜質,其雜質組成形成似苔蘚、水草、柏枝狀的圖案,表面顏色以黃綠色最常見,而苔蘚狀或水草葉紋理呈黑色、黃色,故稱苔蘚蠟石或柏枝蠟石。
不過此時的“蠟石”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蠟石。只有當蠟石從風化岩層脫落後,沉積在礫石層、殘積層和坡積層中,經歷千百萬年之久的二次染色(多種礦物酸性水的浸染),表面形成了一種淺黃色的“潤漿”,此時的蠟石才算真正的誕生了。
潤漿為自然所賜,形成的時間長達千百萬年以上,附著在蠟石的表皮裡。這種天然的淡黃色的色暈層厚度在0.1—0.2釐米左右,有了它蠟石才能產生含蓄潤澤、醇厚養眼的功能,才能成為高階的觀賞石品種之一。
潤漿的形成與河流兩岸礦藏的豐富、礦種的多樣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礦多河水礦化度高,蠟石的潤漿就厚而濃,反之則薄而稀。
在河流的上游蠟石的潤漿較薄,中游急劇加厚,一旦到了下游,礦化水被多條溪水沖淡,再加上長期與沙石的磨檫,顯晶體型別蠟石表面的潤漿變得非常稀薄,最後喪失殆盡,變成又粗又燥的石英類卵石。
潤漿的另一個重要的作用是用來判斷是否是蠟石品種的最重要的依據。現代礦物研究表明:高檔蠟石成分是二氧化矽變膠體,與玉髓相似。
兩者生成的環境和物理表現幾乎都一樣,只是蠟石有潤漿,而玉髓則沒有,這就成了辨別兩者差異的唯一方法。
END
石友入群交流
由於入群石友較多,現對入群方式進行如下調整:欲進群交流的石友掃描左方二維碼加入臨時群,進群后新增群主微信,調整到大群,方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