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王玉寬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沒有市場

書法是一種藝術,不過從古到今,書法似乎都是“精英階層”才會玩的藝術,畢竟筆墨紙硯的風雅,大多為生活奔波的普通百姓,都無力追求。因而農民練習書法,似乎就成了一種新聞。

王玉寬正是這樣一個苦練書法、成為新聞的農民。總的來說,他的書法還是很出名的,但是專家卻認為他的書法作品沒有市場,這是為什麼呢?

農民王玉寬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沒有市場

· 六歲臨帖,苦練成名

王玉寬出生於1917年,從6歲起就被父親關在家中讀書練字,他自小臨顏真卿字,一寫就是8年,後來又學過柳體、歐體、趙體,還學習過繪畫。到了14歲,他就開始學習制印,17歲開始給他人寫碑文、作畫。要說他是農民不假,但“種地”其實是他的副業,他主業還是寫字、畫畫、制印。

後來,他當上了小學老師,更是把全部業餘時間都投入到了練字當中。當時,他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莒北一帶需要寫畫時,大家都會請他執筆,而且魯中南行政公署、莒北縣政府及其所屬機關所用的印章大都是出自王玉寬之手。

為了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在隨後的幾十年裡,他廣臨魏晉諸家、漢碑篆刻,還借鑑了當代名人的墨跡,並融入自己的書法作品中。

農民王玉寬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沒有市場

歷經60年的練習,他的書法形成了工整秀麗、溫潤典雅、遒勁渾厚、精到嚴謹的獨特風格,在當時,他的作品在省內外都享有較高的聲譽,也多次參加省市展覽並獲獎。在那之後,前來向他求字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不少後輩慕名向他討教,王玉寬都會一一滿足。

自1981年起,王玉寬就連任五屆縣政協常委,還先後被聘為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官員、臨沂地區書協主席等多項職務,他還是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農民王玉寬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沒有市場

1993年時,王玉寬還曾為山東省文史館書寫千字文20條幅,後來中央文史館以及山東、廣東、江蘇、河南、內蒙古等省的文史館都收藏了他的作品。近年來,他又先後出版了《王玉寬楷書千字文》字帖和《王玉寬、宋金鼎書畫作品集》《王玉寬先生書畫集》等作品。

可以說,作為一個書法家,他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不過,他的書法作品似乎並不為專家看好,甚至評價他的作品沒有市場,這是為什麼呢?

農民王玉寬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沒有市場

· 傳統書風,沒有好市場

王玉寬先生在2003年逝世,而在他去世十幾年後,突然有文化專家評價他的作品“沒有遇到好市場”,以此來否定王玉寬書法的藝術性和價值。

從某個角度來看,也許這些專家的說法也有些道理。因為現在的書法藝術中,除了有王玉寬這樣繼承顏柳風格的傳統書風之外,還有許多推崇流行書風的書法家。所謂流行書風,就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流行書風的作品通常都有鮮明的個人特色,非常容易辨認,在欣賞流行書風的人群中,自然容易形成其獨特的個人價值。再加上不少書法家為了吸引關注、打響名號,經常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例如在地板上以大號毛筆行雲流水地揮毫潑墨,這些作品看起來氣勢非凡,自然更容易獲得關注,有了關注,就有了更高的市場價格,這也可以算是一種正常現象。

農民王玉寬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沒有市場

而專家認為王玉寬的作品沒有好的市場價值,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那正是因為他的作品“太過於”工整。王玉寬的書法作品以楷體為主,標準的顏柳體、基本功非常紮實,甚至可以說達到了顏柳體中的最高水準。而這樣字型工整到可以作為字帖使用的作品,到了紙筆已經逐漸被“拋棄”的現在,已經逐漸失去了實用價值。

現在的我們已經越來越少去“臨帖”了,因而那些個人風格鮮明、獨特的作品才會越來越受到歡迎,不少人欣賞書法,欣賞的正是那種鮮明的藝術風格,這才能彰顯出收藏者與眾不同的藝術品位。

而且,在這個人工智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機器已經能夠寫出工整好看的楷體了,而且還可以快速“批次生產”,從這個角度看,與機器生產同質化的、像是王玉寬作品這樣工整優雅的書法作品,可能確實在失去市場。

農民王玉寬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沒有市場

· 迴歸本真,大眾認可

不過,即使是專家的話也只是代表了專家個人的意見,並不能代表普通大眾的審美。確實,普通大眾對於書法的審美,和藝術界人士並不相同。

在大眾眼中,“可以被當做字帖臨摹”已經是對於書法藝術的最高評價,這正是大眾對於王玉寬書法的評價,而現在的流行書風或者一些書法創新的作品,則是令人看不懂的“醜書”。

農民王玉寬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沒有市場

中肯來說,王玉寬的字,如同他本人一般內斂低調。王玉寬是農民出身,性格中有著非常質樸的一部分,他一生都淡泊名利,低調為人,而這正是很多書法家所缺乏的特質。

而且,他寫楷書、臨魏碑,字裡行間自有魏晉風骨,他臨顏體、學柳體,但他的字卻不僅僅是顏柳體,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個性,寫出來的字不僅工整優雅,更重要的是讓人一看就懂。實際上,對於大眾來說,書法僅僅是“讓人看懂”就已經能博得很大的好感度了。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仔細辨認草書,最後還要把“春池嫣韻”認成“去/他/媽/的”鬧出笑話,就已經足夠令人對於草書心生厭倦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飛速提高,人們已經從單純地解決溫飽問題,發展到了追求更多的精神需求,因而我國的文化市場也在飛速發展。

當然 ,在文化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標新立異、圖大求怪的現象,但本質上,每一個文化藝術領域的從業者應該追求的還是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繼承其精華的基礎上,更貼近現代市場、貼近現代人的需求,令傳統文化煥發新生。

例如我國的傳統藝術相聲,現在在“德雲社”獲得了新的發展。德雲社的相聲還是傳統的“味道”,但它的運營模式、盈利方式都與傳統的相聲運營有著較大的區別,但德雲社正是靠著貼近市場、符合當下的創新,迎合了年輕人的口味,令相聲在新時代得到了新的發展。

農民王玉寬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沒有市場

因而,書法界似乎也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出能夠符合普通人審美品位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求怪、求令人看不懂,並認為這才是獨屬於自己的風格。

像“沒有遇到好市場”這樣的言論,其實凸顯的是專家脫離於群眾的自負與自大,甚至可能是被金錢矇蔽雙眼,一味吹捧一些流行書風的藝術家導致的。

畢竟,對於普通人來說,真正的書法藝術,要賞心悅目、要讓人看懂、要一身正氣,若能令觀賞者的感到心靈的淨化,那更是上佳之品。書法允許個性,但不是一味追求標新立異就是好的。

可能在大眾的眼裡,像王玉寬先生這樣工整優雅的好書法,才是值得被更多人看到、也終將獲得市場認可的優秀作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74 字。

轉載請註明: 農民王玉寬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沒有市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