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嵐古城全貌
近年來,忻州古城、寧化古城、岢嵐古城等陸續進行了活化修復,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城池拔地而起。登上城樓,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建築,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對於古城的知識,你知道多少呢?
城:指圍繞都市的高牆,《墨子·七患》中解釋:“城者,所以自守也。”此字也指都市,如城市。
城樓:
建築在城門上供遠望用的樓。
城池:又稱為城郭,詞中的"城"指城牆,是中國、韓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的軍事防禦建築。為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築城是東亞國家的傳統;與歐洲國家比較起來,東亞的城郭規模一般較大。
城池依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府級、縣級、廳級、堡級等;一般來說,層級越高,規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築也不同。如岢嵐,“州城居蘆山之陽,初建於後漢,周圍五里。宋元豐八年,知州賀紹慶於城東增廣二里,明洪武七年,指揮張興因舊甃以磚石,周圍七里,牆高三丈八尺,池闊五丈,深二丈,門四。萬曆初,兵憲王學謨增修,改名東曰宜陽,南曰文明,西曰豐城,北曰戢寧,城樓十二。乾隆三十三年,知州高自位重修。”
城門:城池的城門數量由行政層級或規模決定。通常府城有8門,縣城開4門。通常分置於東、西、南、北四方。如岢嵐,州城四門”東曰宜陽,南曰文明,西曰豐城,北曰戢寧,城樓十二。”
城壕:既護城河。是一種人工開挖的壕溝,注入水,形成人工河作為城牆的屏障。
建設中的岢嵐古城
城牆:是城市的主要防禦線,也界定出城市的範圍。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柵為主;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改為土石或磚等材料為牆。建立於城門之上,有單重和多重簷,以便守城將領登城瞭望敵情和指揮作戰。
城樓:城樓指城牆上的門樓,是“城”的標誌,其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建築,城樓之間城牆相連,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多形成於明代。在古代或近代的戰爭中,磚木結構的城樓是瞭望所,是守城將領的指揮部,又是極其重要的射擊據點。到了現代的守衛戰中,其功能不足以為然了。
敵樓:
岢嵐古城敵樓
城牆上禦敵的城樓。也叫譙樓。宋·曾鞏《瀛州興造記》:“迺築新城,方十五里,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西有黃河 東有華嶽,乳口敵樓沒與高,彷彿來到雲霄。”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少時,抵城下,視牆上磚,皆長與人等。敵樓高接雲漢。”何垠注:“敵樓,城上守禦之樓,即《唐書·馬燧傳》所謂譙櫓,俗雲譙樓也。”
敵樓是建在城牆敵臺上的城樓。明西安城牆共有九十八座向外凸出的敵臺,每座敵臺上各建一座敵樓,共有九十八座。明代西安城牆之敵樓,均為歇山式重簷二層樓式建築。敵樓作為城牆之上沿線所建之樓房,其戰時用於守城防禦,供各段城防部隊進行指揮瞭望傳令、放置器械物資等,平時則供守城軍士巡邏者遮風避雨休息之用,屬於一種增強城牆防禦的設施。
樵樓;城門上用以望遠的高樓。《初刻拍案驚奇.卷七》:「細聽樵樓更鼓已打三點,那月色一發光明如晝。」
更樓:舊時專為報更用的建築物,裡面設定著報更用的鼓。
閘樓:
岢嵐古城閘樓
閘樓是建在月城正面城門洞上的樓,因其控制著入城必經的護城壕“閘門”吊橋而得名。
箭樓:
岢嵐古城箭樓
箭樓是周圍有遠望、射箭窗孔的城樓。箭樓位於閘樓和城樓中間。外側高於城牆的部分,為箭樓之簷牆,簷牆頂部,與枋相接處,平出一層磚簷,作為過渡的裝飾。磚簷挑出之部分長約10釐米。箭樓外側簷牆上設有密集的箭窗,用於防守反擊。
甕城:
建設中的岢嵐古城甕城
甕城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是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
月城;月城,即甕城。是圍繞在城門外的半圓形小城,跨越護城壕吊橋入城門的第一重城,也是城門防禦最為前沿的陣地,因而為城防工程的重要建築,作掩護城門,加強防禦之用。 魏源《城守篇·守禦下》:“若火已然,則提甕缶而擲之,或囊糠沙而溼之,或益薪月城,為火池以隔之,皆所以備急也。”
登城馬道;
岢嵐古城登城馬道
登城馬道是為守城騎兵與步兵上下城牆專修的坡道。
角樓:
岢嵐古城角樓
角樓是建在角臺上的建築,為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設施,向城牆外壁外凸,憑樓眺望,視野開闊,可以清楚地觀察敵情。
垛口:
岢嵐古城城牆上的垛口
垛口為城牆頂部外沿垛牆之間的缺口,明西安城上的垛牆,兩垛之間相距0.6米的缺口,即為垛口,是為瞭望和射擊而設,為城牆防禦工程設施,西安整個城牆共有垛口5984個。
女牆:
女牆指建在城牆頂部內外沿上的薄型擋牆。其與大城相比,極為卑小,故稱女牆。建在城頂內沿的女牆也稱宇牆,建在城頂外沿的女牆也稱垛牆。女牆用於城頂防護和禦敵屏障,是古代城牆必備的傳統防禦建築。
垛堞: duǒ dié女牆上的磚砌凹凸小牆,中央有射孔。用實體和缺口交替組成的女兒牆,在設防的建築上為了防禦,在其他建築上作為裝飾。
角臺:即城牆四隅轉角處有凸出牆體的實心臺。
馬面:在高大的牆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就會有凸出於牆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面(或稱為敵臺、墩臺、牆臺),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
排水槽:城牆上排水的溝槽叫排水槽。
羊馬牆:是築在甕城外十餘步的城壕內岸之擋牆,高八至十尺。羊馬牆開有一道門,門外正對壕橋,通向城外。
城門座:城門樓的底座。
城門洞:
岢嵐古城城門洞
出入城門的孔道。
炮臺;城池通常在城牆的險要處或轉角處設定炮臺,增加防衛性。
炮孔:女牆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
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內街道城內的基本設施與建設有官衙、市街、廟宇、學校、農田等。城內道路以聯絡各向城門的街道為主。
衙署:城市行政管理與軍事守備的官方機構。
書院:
城市的文教設施。
文廟:
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廟宇。
武廟:
祭祀關公或岳飛的廟宇。
城隍廟:
祭祀城市的守護神 - 城隍爺的廟宇。
堡: Bǔ
有城牆的村鎮,泛指村莊。
趙德榮整理
照片由眾多文友提供
【來源:岢嵐縣文化和旅遊局】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