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看影片
開欄的話
70年前,西藏實現和平解放,雪域高原發生滄桑鉅變。70年來,西藏各族兒女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艱苦奮鬥,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實現了社會制度的根本轉變,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進步,書寫了雪域高原的發展新篇章。
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沿著進藏先遣英雄連的路線,從新疆一路深入西藏,“重走天路看變遷”,記錄西藏人民的新生活、新變化、新面貌,講述軍民守邊固邊富邊強邊、共同建設西藏美麗家園的動人故事。
---------------
64歲的次仁卓瑪住過3座房子,前兩個家主要是因季節變化而挪動搬遷的。她最喜歡的是第三個家:上下兩層,通了電,有暖氣,一旦生病能夠就近看醫生。
次仁卓瑪一直居住在海拔4700米、被稱作“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這個面積34.5萬平方公里的藏北高原上只有12萬人口。阿里屬世界上人口密度很小的地區,居住在此的牧民將住房零星搭建在連綿的山脈下。
次仁卓瑪的前兩個家就是如此,那是用土和石頭和了泥做成的房子。儘管自己家在行政區劃上屬於阿里地區改則縣麻米鄉行勤村,但她不清楚這兩個家離現代生活究竟有多少公里,所以習慣只用時間描述兩地之間的距離。比如,去所在村的村委會,騎摩托車單程需要一天,步行則要兩三天。
次仁卓瑪家有一輛拖拉機,既用於搬家,也搬牛糞。牛糞主要用於燒火做飯。她們一家在冬、夏兩季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因為要優先考慮十幾頭犛牛和150只羊的生存問題,所以她家夏季的住所選在靠近水草的地方。沒有水電,全家6口人就輪流揹著水桶到河裡取水,一桶水夠全家人用兩天。他們的食物除肉製品之外,基本只有牛奶、青稞、糌粑。
逐水草而居時,次仁卓瑪很怕生病。一旦有人生病,得勞煩附近要出村的人給村醫捎口信。“如果沒有人出去,就只能在家裡忍著。”次仁卓瑪說,即便捎了口信,等待村醫騎摩托車抵達她家,也得等好幾天。次仁卓瑪40多歲時患過痛風病,因為沒有得到及時醫治,一度無法走路。
2017年年初,次仁卓瑪一家搬進了圓夢新居。這是一處位於改則縣城東南部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那一年,她的痛風病才得到治療,病情逐漸緩解。在這裡,她步行去看病只需15分鐘,還有家庭簽約醫生不定期入戶為她體檢。
改則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易地搬遷組工作人員孫力介紹,全縣有44戶199人住進圓夢新居安置點,這個總佔地面積2.5萬平方米的安置點總投資1718.2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194萬元,援藏投資398萬元。
日前,記者走進次仁卓瑪的家中看到,小院裡種著花草,暖房中燃著藏香,桌上有酥油茶、一盆滿滿的糖果,還有一隻黑貓慵懶地躺在藏式沙發上。搬遷以前,次仁卓瑪並不經常購物,託人購置生活必需品經常要等兩三天才能拿到手。現在,距離新家一兩公里的地方就有超市、廣場可以購物。到了晚上,這裡就變成了居民聚集跳鍋莊舞的地方。
次仁卓瑪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小女兒4歲時得了一場重病,當時是租了別人的摩托車趕到縣醫院才治好的。當村官告訴她可以搬進城的時候,她就主動提出了搬遷申請。易地扶貧搬遷為她圓的最大的“夢”就是能及時看病了。
次仁卓瑪搬新家時花了一天時間,但搬來的物品並不多。除一些廚具、一個藏式沙發外,還有一些牛糞。許多舊廚具被她收在儲藏室的櫃子裡,已經很久沒用了。現在,新家的廚房裡有了豆漿機、電飯鍋等智慧家電。
搬新家後,次仁卓瑪加入了搬遷安置點的手工編織合作社,每月有1700元的收入。她的女兒幫鄰居照顧孩子,每個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她家的牛羊被納入集體管理,年底還能拿到一些股金分紅。算上多項補貼,全家人均年收入有1萬多元。
喬遷新居後,次仁卓瑪新家裡添了不少新物件:暖氣、兒童玩具、兒子買的吉他、政府送來的漢藏雙語版憲法……親戚送給次仁卓瑪一部新手機,她便下載了手機軟體,學習手工編織。說起這個新家,次仁卓瑪不住地說著“感謝,感謝……”
本報西藏阿里7月2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