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6年的精心勘察、研究、設計和施工,始建於1884年,並於2006年被保護性拆除的天后宮已在靜安區蘇州河畔原址“重建”,將於今年向公眾開放。
天后宮保護利用效果圖
這座典型的江南古建築,
同時也是上海歷史上
規模最大、形制最全、規格最高的
媽祖廟
正被拂去時光的塵埃。
“消失”的百年老建築是如何“復生”的?
1938年的天后宮
日前,在“今古集:城市更新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社會教育活動中,天后宮保護專案的修繕團隊揭開了背後的秘密。
曾迎四方客
位於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的蘇河灣,在上海近現代城市發展中佔據著核心位置。
1898年地圖上的出使行轅與天后宮
其中,天后宮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作為天后宮保護專案設計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在追憶天后宮的歷史變革和煥新之路時,頗有感慨。
晚清明信片中的天后宮(前景為河南路橋)
天后宮曾經香火鼎盛,吸引四海來客,也一度成為中國外交官員進出國門的驛站,它還曾改建成道觀、醫院……
“無論是在營造技藝還是歷史文化上,天后宮都有著獨特、重要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價值。”
1970年代的上海天后宮
(畫面下方為改造成居民住宅的門樓)
2016年,因城市改造需要,殘餘的天后宮建築被拆除,其中僅存的大門、戲臺、西看樓被實行了落架保護,拆除下來的部件則由區文物保護部門編號儲存。
自此,這座天后宮暫時“消失”在了市民遊客的眼中。
落架前的天后宮
工作人員進行初步測繪與編號
此次天后宮的保護專案,正是利用2016年落架後保留的各種構件,最大程度地恢復戲臺、門樓、看樓的原狀,將天后宮重新“拼裝”起來。
高難度“拼圖”
在曹永康的帶領下,修繕團隊嚴格按照文物保護原則,在詳細考證基礎上制定了眾多方案,深入研究重點部位的保護方法,最終形成了整個修復方案。
天后宮的修復結構圖
天后宮保護專案施工負責人黃科表示,文物原件的修復難度巨大。
天后宮門樓的磚細牆面有十幾種構件,數量超過千件,且大多殘缺不全,修復工作猶如完成一幅高難度的拼圖。
天后宮門樓的原始結構複雜精細
“我們根據圖紙先將各種磚細歸類整理形成表格,再由經驗豐富的老工匠赴倉庫進行現場複核、辨認、試拼,對每一成果進行核實、測量、拍照、記錄。”
過去6年間,修繕團隊對1000多件木構件和1600多件磚石構件進行了逐一修復,再一一復原到新建成的天后宮建築上。
斗拱、花版、拱墊板等木構件安裝後
其中的天后宮戲臺螺旋形藻井是建築中最出彩的部分之一,由700多個構件組成。
天后宮保護利用效果圖
修繕團隊邀請了古建築木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擅長複雜精細中國傳統建築技術的“香山匠人”,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結合三維模擬等技術手段,摸清了藻井各個部件的之間的邏輯關係,最後準確地還原了藻井的模樣。
天后宮戲臺藻井仰視平面圖及修復後的模樣
原貌修復的天后宮將於年內向公眾開放,曹永康難掩興奮之情。
遊客們即將看到的門樓磚雕、雲形磚斗拱、波形木斗拱等,都是清代建造時期的原物。
我們現在可以完整、清晰地看到當年精美的浪花紋飾和圖案。
天后宮保護利用效果圖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吳旭穎
編輯:小開
圖片: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供圖,部分源自網路
©新民晚報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