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工業遊”須在文化上做文章

由 度方針 釋出於 休閒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鮑南

眼下,工業遊成為市場新寵,許多城市藉此東風,改造工業遺存,既盤活了歷史資源,又培育了消費熱點。然而有媒體調查發現,工業遊其實也冷熱不均,有的工業園區遊人如織,有的則門庭冷落,如何讓“工業+旅遊”實現“1+1>2”的效果,仍是道待解的難題。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提到旅遊,人們想到的是遊歷名山大川、追尋江河湖海。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國人見多識廣,興趣愈發細分,湧現出了一批“工業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啤酒是如何釀造的?汽車是如何組裝的?面對這些好奇心,工業旅遊順勢萌發,被譽為“朝陽產業中的朝陽”。縱觀當前市場,一些地方發展工業旅遊的思路還比較粗淺,要麼把舊廠房“美顏”一下就開門等“打卡”,要麼在流水線旁開個窗戶讓遊客走馬觀花……產品形態單一、過於強調專業性、忽視旅遊體驗性等問題,使工業旅遊發展陷入“光遊不消費企業不願意,光看不參與遊客不願意”的困境。

不管形態如何變化,旅遊的目的都是放鬆心情、增長見識、體驗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工業旅遊不能是工業、旅遊兩種行業的簡單疊加,而應是兩種文化的深度融合。事實上,這正是中國工業旅遊的優勢所在。從“一顆釘子都造不出來”,到如今成為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波瀾壯闊的工業化歷程留下的,不只是星羅棋佈的工業遺存,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矢志奮鬥的精神寶庫。把中國特色工業文化的故事講好、講精彩,那些凝固的時光也就能“活”起來,遊客與景觀之間也就不是單向的凝視,而是情感的互動。

可以說,文化是工業旅遊發展的破題之鑰,努力發掘自身特點,方能變工業遺存為文明長廊。就拿北京來說,從消費城市到生產城市,從“又黑又重”到“白菜心”“高精尖”,工業化的蝶變之路可謂中國跨越式發展的縮影。曾代表國際友誼的798工業園,華麗轉身為世界藝術交流的重鎮;新中國印刷行業的起點之一北京膠印廠,如今引來出版、影視等文化產業繼續聚集;百年首鋼的高爐筒倉,更是重生為科幻產業創新中心,以“二產”到“三產”的躍遷書寫中國製造的新篇……工業遺產的內容豐富多元,對其保護利用不能一概而論,只有因地制宜、挖掘文化,才能充分釋放其價值。

工業旅遊方興未艾、大有可為。擯棄浮躁、紮實規劃、培育精品,相信會有更多的“工業鏽帶”變為“經濟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