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夏至,太陽直射點移到了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這天,不同地域的習俗不同,有的地方習慣在這天吃麵,有的地方則吃夏至蛋、夏至羹等。一起看看各地的夏至飲食吧。
夏至面
夏至時節,空氣潮溼、溫度高,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夏至面的傳統。關於夏至吃麵的說法由來已久,在明清時期,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在《帝京歲時紀勝》中有記載稱,當時北京人夏至日家家都吃冷淘面,清涼爽口。
如今,夏至面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吃法。例如在北京,就有很多老北京人喜歡在夏至吃涼麵和炸醬麵;山西有吃涼麵即“三伏面”的習俗;而在江南一帶,一般會吃陽春麵、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麵等。
煮新麥
在山東地區,一直流傳有夏至煮新麥粒的習俗,講究“夏至煮新麥,一年都安泰”。而這一習俗也與山東地區夏麥豐收有關,夏至正值新麥成熟時期,當地的農家通常會在這一天煮新麥粒來嚐鮮,品嚐這一時期的農忙成果。
夏至羹和夏至蛋
湖南衡陽、郴州、嘉禾等地區有流傳諺語“夏至吃蛋,石板踩爛”。意思是,在夏至這一天,人們要煮雞蛋,並將雞蛋染色裝入網袋中,系在少年、兒童胸前,一直到下午才能剝殼吃掉。傳說這樣可以讓孩子強身健胃,行走有勁。
而在湖南長沙,夏至羹是夏至當天不可缺少的飲食。夏至羹是用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當地有諺語“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和夏至蛋一樣,夏至羹也代表了人們對於健康的美好願望。
豌豆糕
在南京,過夏至是頗為講究的。當地也有夏至吃麵的習俗,不過,除了吃麵,夏至這一天,南京人還會讓小孩坐在家裡門檻上吃豌豆糕以防百病。豌豆糕其實就是豆沙糕,將豌豆脫皮磨成粉狀,再加入白糖、柿子和柿子霜製作出來的。據說這樣的豌豆糕口感細膩,吃起來有磨砂感的同時,還有柿子香。
吃粽子
粽子一般被認為是端午飲食,但在陝西、甘肅等地區,由於端午和夏至相近,人們會提早包粽子,在夏至這天先吃一波粽子。
圓糊醮
在浙江紹興,有夏至吃圓糊醮的習俗。圓糊醮有些類似於老北京的糊塌子,用麥粉調成糊狀佐以蔬菜,攤成圓餅後直接食用,也可以卷食。當地民間有說法稱, “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這也代表了當地人對強身健體的追求。
龍船飯
在廣東東莞,每年6月20日,當地群眾都會透過賞荷、吃龍船飯、划龍舟這些活動來迎接夏至的到來。龍船飯最早是給划龍舟的人吃的,後來發展成夏至飲食,人們希望吃了龍船飯,能夠像龍一樣威猛矯健。龍船飯是用糯米加上臘肉丁、火腿腸丁、蝦米等原料做成,吃過後飽腹感較強。
夏至日,你的家鄉吃什麼呢?一起在評論區聊聊。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