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古丈縣巖頭寨沾潭村,吳代仁和父親很早就在自家的小油坊裡忙碌。金黃的茶油,承載了父子倆滿滿的致富夢。
眼下時節,各家各戶的茶籽差不多都曬好了,所以最近幾日,找他來榨油的人逐漸增多。吳代仁,43歲,以前在外務工。5年前,他回家鄉發展種植產業,在家種了40多畝藍莓,效益還不錯。吳代仁家裡有個小油坊,以前在外務工的時候,一直是父親吳萬類在操持,回家後,他就和父親一起做。
整個巖頭寨鎮有近9000畝的野生茶林,而沾潭村和附近洞溪村的油茶麵積就佔了鎮裡的大頭。吳萬類說,油茶林不用種不用養,茶樹自己生長,暴曬後的山茶果裂開,茶籽滾到哪裡,茶樹就長到哪裡。村民一年只需要除下草,寒露過後上山採茶籽就行。寒露時節油水重,這個時候的山茶果含油是最豐富的。村民將茶果從山裡揹回家,一揹簍能裝30斤,曬乾篩選後有6斤幹茶籽,能榨一斤八兩油。
油茶果從茶樹上摘下後,經太陽暴曬裂開,村民們除去油茶果殼後,篩選出飽滿的茶籽後再曬,就得到了可以榨油的茶籽。吳代仁把村民送來的幾袋曬乾的茶籽倒到筐裡,然後用撮瓢小心地倒進粉碎機。
吳萬類用大灶把火燒旺,等水開後架上蒸筒,將打成粉的茶籽倒進去。
茶籽只有經過高溫蒸過後,才能更好地出油,榨出來的茶油也才更香。
吳代仁將打成粉的茶籽在蒸筒裡鋪勻。
茶籽並不用蒸太久,按吳代仁的說法,蒸久了水汽會進入茶籽裡,榨出的茶油就會含水量高。剛出蒸筒的茶籽粉滾燙,吳代仁小心地接過。
吳萬類把稻草鋪在地上,然後將蒸好的茶籽粉倒在上面,壓緊,蓋上稻草,最後用鐵箍固定制成茶餅。
吳代仁將包好的茶餅踩緊壓實。
吳代仁將做好的茶餅放上榨油機。這個榨油機已經用了34年,最多一次性可放20個茶餅。以前的油坊多半是木樁撞打,手工壓榨。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液壓榨油機慢慢在小村子裡普及,因為在農村省勞動力,榨的也乾淨,深受村民歡迎。
銘牌標記錄了這臺榨油機的“年紀”:ZIY-90型立式液壓榨油機,湘糧機械廠,1981年5月出廠。
壓力錶數字在不斷上升,榨油機液壓底盤慢慢升起,堆放在機器中的茶餅受到擠壓,慢慢變薄,金黃色的茶油如雨落下。
壓榨出來的茶油匯成一股,流進桶裡。
茶油滴滴珍貴,吳代仁小心把茶油倒進油壺中。近年來,茶油的價值慢慢受人關注,湘西野生山茶油更是以綠色無汙染受到追捧,茶油的價格自然是水漲船高,村裡最近的茶油價格是50元一斤。吳代仁希望能把茶油推廣出去,讓周邊村民和自己依靠茶油致富。
金黃的茶油,承載了父子倆滿滿的致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