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千戶苗寨的夜景和早晨是不能錯過的。西江開外的20多公里處,有個地方叫朗德苗寨,與之千戶苗寨相比,這裡只有百戶人家,頗為小眾,所以鮮為人知,遊客較少。不過在貴州看來也算是苗族的人口大寨,漂亮的吊腳樓依山而建,至今這裡的人民還是依靠原始的農耕和製作手工藝品來獲取收益,朗德苗族的生活更像是西江千戶的縮影,至今保留著原生態、古樸、安靜的苗族生活,與之西江相比我覺得這裡更美,更加純淨。
其實還有一個小眾的控拜苗寨,當你走進村寨的時候,遠遠觀望,可能就是零零散散的幾十戶人家,這裡的條件可能比前面兩位就差了一點,因為距離偏遠,想來這裡必須靠自駕過來,食宿也需要在當地人家,不是太方便。
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從觀景臺放眼望去就是西江苗寨的全景了,你可以看到白水河穿寨而過,吊腳木樓層層疊疊,初看之下無不給人以震撼的感覺!很多人都好奇苗族為什麼喜歡把居住的房子建在半山腰,其實,倒不是說苗族人喜歡住在山上,而是因為苗族人不會隨意把房子建在平地。苗族是農耕民族,只有依靠耕地才能夠生存下來,在貴州這個“地無三尺平”的山區,平地很珍貴。因此,當地人為了少佔耕地就在那些不能種植水稻的陡坡上建設吊腳樓,所以才會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一情景。
說到吊腳樓呢,不得不提一下,這一民族建築藝術的瑰寶。吊腳樓是多個少數民族都有的民居建築形式,而苗族吊腳樓的最大特點,是在二樓寬敞明亮的走廊上,設有長椅,苗語叫“道更息”或者“更息自”,外人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美人靠,因為苗族女子通常都喜歡在這上面挑花刺繡。整體來說呢,吊腳樓的一樓一般都是用來圈養牲畜和放置生產用具等,二樓才是住人用的,而三樓基本都是用來存放糧食的。西江苗寨的吊腳樓群鱗次櫛比,其建築工藝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雨橋,這裡就是西江苗寨的風雨橋,它區別於侗族風雨橋一貫的寶葫蘆頂,更彰顯苗族建築的特色。大家可以看到橋的兩邊都架有長椅,這樣的建築形式不但起到遮風避雨的作用,還可以坐在上面休閒納涼,另外,這裡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約會的首選之地。其實,風雨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大家可以看到橋頭那幾個字嗎?這是苗語“就郎嗡”的諧音漢字,直譯過來叫“回龍橋”,意思是攔住河水中的龍。
我們都聽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但我們也清楚,龍並非現實存在的生物,其實龍代表了很多種含義,在這裡,它是風水的代稱,我們已經看到整個西江苗寨是有一條河水環抱著的,苗族人認為水灣越大的地方越能聚集靈氣,風水也就越好,為了避免靈氣外洩,就需要建造一座橋來攏住靈氣,這就是“回龍橋”的真正含義。
遊方街,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銀飾商店。銀飾是苗族女子不可缺少的飾物,銀梳、銀花、銀雀、圍腰鏈、耳環、響鈴、銀角等銀飾品,工藝精巧,造型古樸,紋理細密,代表了苗族銀飾工藝的最高水平。每一位待嫁的苗家女子,其父母必定要準備好一整套盛裝,嚴格來說,搭配盛裝的銀飾最重可多達6公斤!
擺在大家眼前的是苗家的長桌宴長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苗族同胞在過苗年、接親嫁女、辦滿月酒以及村寨聯誼宴飲活動時,最高的待客規格就是長桌宴。每到村寨裡舉行“長桌宴”,家家戶戶都會搬出桌子板凳,像接龍似的順著寨子街道,一長溜排上數百米,那陣勢簡直是一眼望不到盡頭。在宴桌上,通常都會擺上當地最具特色的食物,如酸湯魚、醃魚、苗王魚、臘肉、臘腸、麻辣雞、雞稀飯等等,這些都是宴請賓客最豐盛的菜式,當然,你要是覺得這些大魚大肉太過油膩的話,推介你去嘗試酸湯米豆腐,或者砂鍋粉,也是不錯的!但在平時來說,苗族的日常飲食都是素菜多一些,還有一些山野菜,家常炒菜等等。
在貴州雷山流傳一首歌“來到苗鄉先品酒,你喜歡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都要喝,你喜歡喝一杯,不喜歡喝三杯……”。這就是苗寨著名的“高山流水”酒。
掩在大山裡的苗寨吊腳樓如瀑布般地從山間傾瀉下來,竹黃色的房屋,黑灰色的房頂,間有綠樹點綴,獨特是它的周邊是山間梯田。人們從這沉穩審美的積澱中感悟了這個民族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