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幹河畔建成的生態綠道。青海日報記者 張多鈞 攝
黃河在班多段彎出美景。青海日報記者 殷之皓 攝
巴曲河匯入黃河。青海日報記者 殷之皓 攝
黃河邊撿拾垃圾的生態管護員。青海日報記者 張多鈞 攝
尕幹河邊正在修建防洪堤。青海日報記者 張多鈞 攝
8月2日清晨,陳德生與張應德結伴,漫步於尕幹河畔,河水滔滔流淌,河畔柳樹成蔭,好不愜意。
今年57歲的陳德生家住同德縣城,距離尕幹河不足百米。在陳德生的印象中,尕幹河畔就是縣城的垃圾場,縣城居民的生活垃圾都會拉到尕幹河畔“處理”。小時候還好,生活垃圾不是很多,每年夏天,陳德生會和小夥伴到河邊抓魚游泳。陳德生10歲時,舉家搬遷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2015年又搬回同德縣,再看尕幹河,完全是一處垃圾之所。
“每年夏天,河道旁難聞的臭氣在我家就能聞見,更不用說去河邊轉轉,蒼蠅蚊子滿天飛。”陳德生無奈地說。
對於張應德來說,也有著同樣的感受。從十年前搬遷到同德縣城尕幹河附近居住生活,他從來沒看見尕幹河畔乾淨整潔過,而是垃圾一年比一年多,他都有了搬走的想法。
尕幹河從同德縣城北側流過,是巴曲河一級支流、黃河二級支流,發源於同德縣唐谷鎮年莫山北側,幹流全長78公里,同德縣城段約5公里,流經縣城至巴溝鄉松多村處與巴曲河匯合,流域面積958.2平方公里。
先不說尕幹河作為黃河二級支流,汙染後對於黃河流域的影響,僅僅對於同德縣而言,尕幹河流域汙染影響著全縣居民飲水安全。
2018年,同德縣為配套建設尕幹水庫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啟動了尕幹河水汙染防治和環境整治工作,投資2800萬元,堅決要打贏水汙染防治和環境整治攻堅戰。
當我們來到尕幹河畔,這裡的面貌已經是煥然一新,綠色步道沿尕幹河延伸,步道旁栽植的雲杉、青楊、檉柳等樹木鬱鬱蔥蔥,河道旁一處人工小溼地公園吸人眼球。這裡看不到垃圾,聞不到惡臭氣味。
尕幹河道旁,還能看到工人在施工,他們是在做尕幹河防洪堤,因尕幹河兩岸為沙礫和黃土夾層土質,抗沖刷力弱,導致河道兩岸因沖刷坍塌嚴重。尕幹河道旁的山坡上,挖掘機轟鳴作業,他們在做自嵌式生態擋牆,生態擋牆之上的平緩地帶,就是陳德生的家。
“遇上下雨的時候,總是提心吊膽,害怕我家這邊的下坡會發生泥石流,那樣一來我的房子就倒了,做好這個生態擋牆後,即保障了我們這些住戶的安全,又防止了水土流失到尕幹河,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畢竟陳德生的家距離邊坡處不足5米,生態擋牆的實施徹底打消了他的後顧之憂。
我們在尕幹河縣城河段水汙染防治和環境整治專案部瞭解到,該專案共分為三個標段,涉及工程包括自嵌式生態擋牆、綠化工程、溼地修復、管網工程以及垃圾清理整治,目前已經完成了清理歷史遺留垃圾7900立方米,建設河岸綠色步道634米,修復生態溼地359平方米,建設邊坡區生活汙水收集管線346米,種植草皮7000多平方米。
如今,乾淨整潔的尕幹河,成了附近居民健身休閒的好去處。張應德說,每天晚飯後,都會到這邊走一走,轉一轉,而且整改好之後,附近群眾的環保意識也高了,垃圾不會再往這邊倒了。
相比於尕幹河,同德縣另外一條“母親河”巴曲河的治理要更加艱難。巴曲河從同德縣城南側流過,長期以來是同德縣城居民飲用水。巴曲河是黃河上游一級支流,發源於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甘幹山西麓,在澤庫縣彙集山區河流後,於俄蒙山口進入同德縣,全長150公里,其中流經同德縣境內78.6公里。
巴曲河和尕幹河匯合後,水量猛然增加,侵蝕淘刷使兩岸水利、交通基礎設施、耕地、林地、草地等不同程度受到損失。2017年起,同德縣投入將近1億元,對巴曲河流域巴溝鄉松多村至班多村等13個村段進行河道治理,修建了防洪堤、賓格網箱護岸、主堤踏步、鋼筋石籠潛壩等設施。
來到巴曲河巴溝鄉松多村段,偌大的河岸旁還停著一臺破舊的採砂機,說明這裡以前有人採砂。現如今,採砂破壞的地面也在逐步恢復,河道旁一片籃球場大小的土地上,種植的草茂密生長。很明顯,這裡是以前的一個沙坑,填平之後種上了草。
幾十米寬的巴曲河,在這裡拐了個彎,它的臂彎裡是一片天然林,非常茂密,幾乎看不到裸露的地面。河道治理的目的就是保護天然林、耕地等,而此處正是河道治理的區域,遠遠看見河道旁用混凝土構築的一道防洪堤,防洪堤的旁邊,是用大塊的石頭壘成的緩坡,緩坡的表面是用鋼絲編成的護欄,將石頭牢牢固定在緩坡之上,兩層“保險”,防止了巴曲河對沿線的沖刷。
巴曲河河道治理,保護了巴溝鄉松多村至班多村兩岸13個村3882餘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5平方公里,同時,改善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對於巴曲河而言也不例外,巴曲河上游的治理和尕幹河環境整治,為下游發展旅遊業提供了契機。巴曲河在巴溝鄉班多村匯入黃河,站在班多村邊,俯瞰兩河交匯,咆哮翻滾,氣吞山河,不得不感嘆黃河的雄壯。
黃河班多村段長達3公里,黃河在這裡拐了個大彎,因此,班多村也被譽為“九曲黃河第二灣”。班多村依託黃河嘉什達林和黃河第二灣等自然資源優勢,發展以黃河大峽谷宗日文化旅遊、高原花海及特色民宿為主的鄉村特色旅遊產業,建成了嘉什達黃河宗日度假村。
度假村修建在班多村的谷底,緊鄰黃河,為了吸引更多遊客一覽黃河的奔流不息的壯景,度假村在緊鄰黃河兩米多的地方修建了木棧道。走在木棧道上,左側是呼嘯奔流的黃河,右側是茂密的樹林,遊客來往不斷。
木棧道旁,我們遇見了51歲的東措,她既是班多村村民,也是村裡的生態管護員。黃河班多村段,東措幾乎每天都要走一遍,有時候遇上旅遊高峰期,一天要來來回回走好幾遍,撿拾遊客遺留下的飲料瓶、塑膠袋、菸頭。
“村裡10年前才通的自來水,沒通自來水之前,村民都是挑黃河的水吃,因為是我們村子的水源,村民不會在河道旁扔垃圾,河邊的樹是很早以前村裡種的。”放下手中的垃圾,東措指著黃河邊茂密的樹林說。
在班多村,像東措一樣的生態管護員有10名,每人每月有1800元的工資,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黃河岸邊,他們守護了黃河,黃河滋養了他們。今天,他們因保護黃河而有了一份意外的“收穫”,保護家園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從尕幹河流入巴曲河,巴曲河匯入黃河,同德縣以水為底,勾勒出了一條大河的“綠色之旅”,肩負起使命擔當,為這條大河描繪了綠色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