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不多說,先來看看這麼幾個奇葩的日本姓名:
我孫子智美 , 五月七日茴香 , 御手洗紅豆
撲面而來的感覺是不明覺厲,但是仔細想想,為什麼小編我感受到了一種隨便起名玩玩兒的感覺呢?
你竟然和我說“我孫子”、“五月七日”、“御手洗”都是日本的姓氏?
前面倆我就不追究了,又不是不懂日語,“御手洗”的日語意思翻譯過來就是“上廁所”,簡直不可描述。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察出來,日本的姓氏可能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就和中國的“百家姓”中“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的概念區別很大。
今天,物語君就來說說日本這些稀奇古怪的姓氏到底是怎麼來的。
日本的“姓氏大爆發”僅僅在兩世紀前
日本面積很小,只有中國十分之一人口不到的日本,竟然有十四萬種姓氏,基本上算得上是世界最多的國家了。
你可是要知道,在五千年前就開始使用姓氏的中國,有著極其複雜而又規範的“姓氏體系”,從古至今也才用過八千多種姓氏,日本幾乎是中國的近二十倍的姓氏數量。
而日本的姓氏歷史可考只能追溯到公元三至四世紀,並且一般庶民開始大規模使用姓氏是從十九世紀明治維新後開始的,僅僅只有兩個世紀,日本的姓氏數量呈現指數爆炸式增長。
現如今中國社會的姓名一般以兩個字至三個字為主導,所以但凡是出現四個字及其以上的姓名都會比較難記。
而古代日本人的名字可不是簡單“姓氏 名”,而是由幾個部分組成,比現在會更加難記。
舉個例子“物部朝臣九條兼實”,八個字長度的古代日本名字一點兒也不稀奇。
在這個名字中,物部 是氏,朝臣 是姓,九條是苗字,苗字的意思就是一個家族從大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得到的新姓,兼實是名。
在古代日本,一般庶民是沒有姓和氏這兩樣的。
氏在古代日本是一種政治組織,僅僅出現在統治階級中,氏名是根據這個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者該氏族居住、管轄的地方命名,物部 代表這個人負責“軍務”,而姓更加是門第、職位的象徵,象徵著等級和爵位,姓是由天皇賜予的。
朝臣 在古代日本是比較高的等級。
古代日本的苗字有點和日本現代意義上的“姓”概念相同。
因為在後來,由於新的苗字數量大幅度增加,在日本現代社會中氏、姓和苗字也就逐漸合而為一,統稱為苗字。
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除了一般庶民沒有姓氏,擁有最高權利的天皇也沒有姓氏,只有名。
例如現在的平成天皇就被稱為“明仁”。
天皇擁有至高權利,不需要用凡人的姓氏進行區分。
不過天皇的女兒嫁人後就自動放棄皇室成員身份,就可以有姓了,根據日本《民法典》“婦隨夫姓”是日本的傳統。
一般庶民的“取姓狂潮”
其實這也是明治維新過程中的產物,日本明治政府發現西方人無論高低貴賤都有自己的姓氏,自身國民依然沒有姓氏是一種“野蠻人的行為”,於是1875年日本明治政府強制決定,一般庶民必須有姓。
於是一般庶民的“取姓狂潮”就此開始,並延續至今。
當時的通訊還十分不便利,甚至經常出現父子由於兵役、生意等原因,沒有事先溝通的話,父子各自起的的姓氏都不一樣。
現在之所以覺得許多日本姓氏聽起來隨意,是為了應付明治政府而不得不採取的方式,由於一般庶民對姓氏普遍沒有概念,而且不知道其影響程度有多深,就顯得相當隨性。
例如住在山腳下的庶民,多會取姓叫山本。
長居住在東村的庶民,多會取姓叫東村。
但是由於方言問題或者讀法問題,再或者壓根就是讀法錯誤的遺留問題。
導致至今日本的姓氏讀法極其複雜,很可能同一個讀音對應了幾十個漢字的寫法,就算是漢字都一樣也會有很多讀法,而且沒有任何規律。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社會交往比較注重名片文化的原因,他們一般會在名片上將漢字和假名共同標註出,目的是讓對方能夠精確讀出對方的名字。
例如上文提到的“我孫子”這個姓,其實也是個地名,東京附近就有一個我孫子市。
這個“我孫子”並不是漢語中的意思,只是和讀音有關聯。
在日本的古代典籍《古事記》中,有一個地名,萬葉假名叫做“阿比古”,發音和“我孫子”一模一樣。
而後日本人逐漸淘汰了萬葉假名之後就採用了“我孫子”並且延續至今。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取姓狂潮”中,其實很大一部分庶民對於“取姓”是缺乏意識的,上報自身姓氏的時候加之文化水平不高,會讀不會寫的大有人在,因此聽憑有關公務人員之口筆,從而產生諸如“鬼頭”、“犬養”之類稀奇古怪的姓氏也就不那麼奇怪了。
各位觀眾們,都見過怎樣奇葩的姓氏呢?
可以在你們的評論中寫出你關於姓氏的所見所聞!
中國或者日本的姓氏都可以哦!
- 下載我 -
- 跟我一起雲遊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