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
[1]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不回頭看那些被浪花淘走的英雄。但是,古墓卻是他們的見證者,帶著他們的傳說,越過高山大海,越過人世滄桑的斑斑鏽跡,在歷史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當然,去明十三陵,並寫下這篇遊記,不僅是為了見識這些英雄,還有下面幾個原因:
1)讀過《明朝那些事兒》之後,一直想著去十三陵看看明朝那些皇帝死後呆的地方。
2)據說明十三陵青山環繞,水流屈曲,各座陵墓都是背山面水,風水極佳,所以必須去見識一下。
3)記錄遊玩過程和圖片,方便他人的出行。
[2]
明朝是一個很特殊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賠款、不割地,既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義凜然,也有于謙、海瑞、戚繼光、張居正、邢玠那樣的高風亮節。每次在北京周邊看到雄關萬丈的長城,總能想起這個‘社稷為重,君為輕’的王朝。
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十三位葬在了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葬在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皇帝朱祁鈺死後被廢,葬在了北京海淀區玉泉山北麓的景泰陵。
先說說建文帝朱允炆。大兒子先死,朱元璋直接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長孫朱允炆,把自己剩餘的幾個兒子都打發到外地,封為了藩王。朱允炆登基後,聽從大臣建議,削了幾位叔叔的藩,僅留了一個最棘手的四叔,燕王朱棣。然後派三十萬大軍圍剿朱棣,朱棣奉天靖難,舉兵南下,三年就打到了南京城下。守城大將開門受降,宮內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說是死了,一說是出家了)。這樣,燕王朱棣就成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十三陵的歷史,就是從他開始的。
古人認為人死後靈魂猶在,還有飲食起居的需求,所以非常重視陵寢的修建。按照陰陽五行學說,陵墓屬‘陰’,北代表‘陰’,所以通常都建在城市的西北。明十三陵就是根據風水的理論,建在了北京城的西北郊昌平區境內,其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陵墓建築群之一。這塊地確實不錯,三面環山,左青龍(蟒山)、右白虎(虎峪),背靠天壽山。就這些地名來講就夠吉利的,龍虎把門,背靠天壽,中間這塊小盆地裡,錯落有致地分佈著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13處。陵區群山環抱,每座陵都位於一座山腳下,且每座陵前都有洗墨溪蜿蜒流入十三陵水庫,此處山清水秀風景宜人。
到目前為止,明十三陵開放的景點只有:神道、長陵、定陵和昭陵。筆者就只去了神道、定陵和長陵,所以,只能帶你去這三個地方走一走。
去十三陵有兩種比較經濟的路線,一個是坐地鐵到十三陵站下車,再打的或坐公交車過去;另一個是直接從德勝門乘坐872直達十三陵,全程約1個小時,終點站是長陵,途徑神路和定陵。
[3]
神路位於十三陵南端,是通往十三陵區的總神道,總長約7公里,也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參觀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亭,石像,龍鳳門組成,最初是長陵專用的,後來演變成十三陵的總神路。神路的最南端是石牌坊,它是我國現存最大、最早的石枋建築。石像位於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整齊地排列著,造型生動,雕刻精細,為我國古代陵園中罕見的精美石雕,也是神路最大的看點。
[4]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同時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儲存較好,出土較多文物的陵墓。其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5]
地宮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後、左、右5個廳組成,建築面積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對稱的兩個殿,中間各自有一個用漢白玉壘砌的棺床,兩配殿有甬道與中殿相通。中殿內有3個漢白玉石座,並擺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長明燈。後殿是地宮內最大的一個殿,殿內棺床正中央放置有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棺槨。棺槨周圍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裝滿殉葬品的紅漆木箱。出土的隨葬品包括帝后服飾、冊寶、明器、木俑、甲冑、刀、箭、金、銀、玉、瓷器皿以及大量絲織品。
[6]
下面是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儲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點之一。
重廡殿頂祾恩殿,規格等級僅次於太和殿。
永樂皇帝高大的功德碑和碑亭。
長陵的明樓。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