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韓寒電影《後會無期》熱映後,東極——這個中國最東部的住人島瞬間“爆紅”網路。不過,眾人口中的“東極島”,其實並不是一個島,而應是“東極諸島”。
她由三個島嶼組成,主島是廟子湖島,中間青浜島,最遠處即最東邊的東福山島,21世紀第一縷曙光照射點就在那兒。“雲霧滿山飄,海水繞海礁。人都說咱島兒小,遠離大陸在前哨……”這首紅遍大江南北的軍旅歌曲《戰士第二故鄉》所唱的神秘小島,就是東福山島。
《後會無期》主要拍攝地是在廟子湖島,也是東極鎮政府所在地。島上居民大都是福建漁民後裔,閩語稱“廟”為“廟子”,稱水池為“湖”,最早的福建漁民上島後,見島上有廟,廟前有一水池,於是就有了“廟子湖”島名。
在廟子湖島南端山頂屹立著一座老漁民的巍峨塑像,他腳上穿著木屐,上披一件背心,下著一條筒裙似的龍褲,右手高舉一支直插雲天的火炬。這老漁民叫陳財福,福建惠安人,東極漁民尊稱他為財伯公。在島上,世代流傳著“青浜廟子湖,菩薩穿龍褲”的故事,而這“菩薩”就是陳財伯。他在一次出海捕魚時,遭遇大風暴,漂泊到廟子湖島,從此每逢暴風雨或大霧天氣,他就跑到山頂堆薪點火,引導過往船隻。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善舉,建了財伯公廟,塑泥像,供奉起來。
七月時值休漁期,停泊在廟子湖避風港的漁船,錯落有致地排列著,雖不能和沈家門漁港千帆雲集相媲美,但漁村獨有的木製漁船卻還保留著原貌,桅杆上的三角形彩旗,飄揚在海風中,這樣原生態、古老的作業漁船,也許只有在小島上的漁村才能看到。
東極,正因為她的古樸漁鄉風情,吸引著一撥又一撥親近藍海、追逐自由的旅行者。然而,東極,也因為它遠離大陸的孤寂與原始,逃離了一撥又一撥嚮往大城市的年輕人。如今,紛至沓來的遊客,又讓原本安靜的小漁村多了幾分喧鬧和嘈雜。島上留守的老年人,早已習慣了那些形形色色的外來者,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湧入湧出,他們似乎也不會再孤單了。
在碼頭的水泥空地上,鋪展著一張漁網,六七個漁村大嫂,頭戴笠帽,圍坐在漁網旁補網,幾個遊客正對著她們拍照,而她們卻自顧自說笑著,時而和遊客搭個訕,時而舞動著手中上下穿飛的梭針,動作嫻熟,像在編織一件藝術品,細緻縝密。她們手中的梭,好像停不下來,在網中自得其樂,全無躁動之色。
什麼是歲月如梭?大抵如勞作的她們,質樸、踏實、簡單,不在乎指尖劃過的稍縱即逝的如梭歲月,亦不在乎曾經白嫩光滑的皮膚,被海風吹黑吹乾吹皺。因為她們織的是自己的人生,過的是平凡的日子。
盛夏的白天,即便是海風,吹過來也是一陣炙熱。只有到了夜晚,清涼、溼潤的海風,緩緩飄來,東極的海,才顯現它的本真。天慢慢暗下來,盞盞漁燈亮了,帆影上星星點點,波光瀲灩的海面,吸入了無限的夜色,海的韻律,夜的夢幻,糅和在一起,交織成一幅漁村風情的水墨畫。
行走於廟子湖老街,恍然走進了舊時光,踏著細碎的暮色,探尋歲月深處的故事。原來,時光從來都是不慌不忙的。側耳傾聽,潮水敲擊著礁石,海浪輕吻著黑夜,海是純粹的海,夜是靜謐的夜。看潮起潮落,四季流轉,那些留在東極的記憶,唯有大海。(陳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