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倏忽感覺秋天變涼時,秋天的第五個節氣——寒露來了。史書說:“鬥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白天溫暖,夜晚寒涼,北方的一些地區甚至能見到初霜了,蟲聲也微弱了許多,偶有一兩聲在耳邊響起,也像夢囈一般,微微的悽清滲入黑夜。當代經濟學人左河水寫的“天高晝熱夜來涼,草木蕭疏梧落黃。日享菊香播小麥,夜喝梨貝養脾腸”詩句,將寒露的特點描寫的淋漓盡致。
古人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寒露時節,鴻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遷徙。深秋時分,雀鳥也無處尋蹤,這時海邊多了很多蛤蜊,由於蛤蜊殼的顏色、紋路與雀鳥類似,古人便以為蛤蜊是雀鳥變的,故稱“雀入大水為蛤”。菊花也在此時綻放,所以第三候為“菊有黃華”。
“三候”講的就是寒露的氣溫比白露更低,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度,其中對“大雁南飛,蟬禁荷殘,秋天漸漸離去,冬季即將來臨”的描寫,就如同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寒露送秋的美圖。宋代王安石《八月十九日試院夢衝卿》中“空庭得秋花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喧喧人語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間”的詩句,亦將寒露送秋的境況刻畫的入木三分。
每日清晨去森林公園散步的我,卻因早晚寒涼而改在了下午。下午的陽光依然軟軟的,照在身上真舒服。走過綠茵地,被泛黃的銀杏樹所吸引,抬頭望去,殘留的幾顆白果在枝頭搖搖欲墜,真得應了“秋月澄清,處處寒色”的意境,這也使我見識了寒露送秋的絕色。
源於感秋,這幾天總想起白居易的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於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來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在詩句中妥貼地加入了比喻的寫法,使深秋寒露的景色倍顯生動。
其實,古人寫深秋寒露的名句真不少,如唐寅的“飛喚行搖類急難,野田寒露欲成團”,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杜甫的“藜杖侵寒露,蓬門啟曙煙”,王涯的“一夜清風蘋未起,露珠翻盡滿池荷”,韓翃的“九月寒露白,六關秋草黃”等,都常被人們吟誦和引用。
寒露時節,冷風擊打著人們的臉,寒露如深秋的眼淚,痛楚地不願離去;枯草荒葉隨風走遠,深秋撕碎了夏的熱情。殘弱的夕陽,斜照著枯黃的大地,西邊突起凋謝的餘光,久久站立,不肯隱退。我彷彿聽到深秋那傷痛的呢喃,心靈那依依不捨的氣息。
溫度降下來了,天空灰下來了,當寒風颳不走灰濛,夕陽穿不透雲層,秋,漸漸遠去了。我在默默等待下一個秋,期盼那時的藍天、白雲、豔陽和豐收的笑臉……
文/圖:孟祥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