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村落,卻被大家稱為“麻風村”;這又是一個真實的村子,因為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已經把它當成自己的家。
和煦的陽光照進東關街道長山銀山腳下這座三面環山的院子——上虞區銀山養老服務中心。白牆黛瓦,碧水漣漪,翠竹掩映……這裡隱居的4位“村民”像往常一樣,曬著太陽聊著天,兩隻小狗在旁邊追逐玩耍,眼前的一切,就像隱秘的“桃花源”。微風輕拂,繞院的竹葉發出輕輕的“沙沙”聲,顯得安逸和舒適。
誰能想到,40年前這裡卻是人們談之色變的神秘禁地——“麻風村”。建村之初,這裡最多的時候曾容納了59人,如今只剩下4人,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73歲,他們是麻風桿菌被征服前的最後見證。
“李醫生,儂快來,老強發高燒,摔倒了!”半夜一陣急促的鈴聲把正在熟睡中的上虞區皮膚病防治院的李醫生叫醒。她立馬穿好衣服,迎著寒風,趕往“麻風村”。
麻風病是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輕者皮膚麻木、感覺喪失,重者鼻塌眼瞎、手腳畸形。目前“麻風村”住著的4位老人都是麻風病治癒者,雖然已不再是帶菌者,但留下了嚴重的殘疾。年紀大了,加上重殘,意外難免發生。李醫生第一時間趕到“麻風村”,迅速將老人送到醫院。
“李醫生,我陪你去吧,我可以幫你看護。”“李醫生,我去吧,我看護有經驗”…… 儘管肢體殘缺,“村”裡的老人仍自告奮勇要求看護,想著自己多幫點,少給醫生添麻煩。互幫互助的佳話在這裡流傳,有著相同經歷的他們,在“麻風村”這個特殊而溫暖的環境裡,演繹出了大大的深情,而這種感情包含關愛、信任和默契。
“現在都老啦,都幹不動了,也走不動了,不能再去看護老友了。”張大爺今年74歲,20歲被確診為麻風,便被收治了進來,在“麻風村”(後來被收治到這裡)一住就是半個多世紀,因為年輕時能幹肯吃苦,還被選為“麻風村”村長。
說起之前的“麻風村”,張大爺印象非常深刻,設施簡陋、腳下的路一步三滑,“以前我們4人一間小房間,後來搬到了這裡,就一人一間了,免費住,免費吃,政府還每月給我們發生活費,為我們請了醫護人員。”
康復病人的入住,傾注了各級黨委、政府和主管部門幹部職工無私的愛。上虞區皮膚病防治院的趙醫生介紹,為了讓麻風病休養員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10年前,政府撥款改建“麻風村”,老人的生活用房均採用標準模式進行建設。
隨便走進每個房間,都建有獨立衛生間,安裝了數字電視、熱水器等配套設施。房間門口都安置了椅凳,放著報紙雜誌,老人們可以邊曬太陽邊看報。生活在這樣環境裡的老人,心裡是溫暖和有愛的,他們說,“多虧國家對我們的關心關愛,才有我們現在的幸福晚年。”
“這些年,所有去世的病人,都是我們一個一個送走的。”在這裡住了20多年的章大爺感慨說,“村”裡的老人大多是獨身一人,都是在病友和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安詳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村”裡的人雖然越來越少,但並沒有被人們遺忘。“這裡吃得好住得好,院裡也關心我們,還有好多愛心人士會來看望我們。”他笑著說。
上虞區皮膚病防治院每年都會定期派醫護過來檢查身體,指導老人眼手足的自我保護護理,每年還會請外院醫生安排體檢。逢年過節,一些機關幹部、學生志願者、義工團隊紛紛前來看望慰問,有的和老人們促膝而談,有的為老人載歌載舞,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慰藉,那是老人們最開心的時刻。
“浙裡康養”,讓昔日的“麻風村”成了幸福村、療養村。時代在發展,他們的疾病,被進步的醫學治癒;他們的痛苦,被和煦的陽光抹平。“麻風村”,在幸福和溫暖中,作著一個時代的告別。
(上虞區融媒體見習記者 戚羅燕 通訊員 趙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