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旅遊見聞雜記——大雁塔,慈恩寺和玄奘

由 高會雲 釋出於 休閒

到西安旅遊,大雁塔和慈恩寺是必到之處。說起這兩個地方,其實是在一個院內,遊覽時只需買一張門票就行。除此之外,大雁塔附近還有很多好玩景點,比如東邊有大唐芙蓉園,南邊有大唐不夜城,西邊有陝西曆史博物館等。其中,大唐不夜城夜景非常靚麗,是西安著名網紅街。

一、先補充些知識

按照慣例,旅途中每到一處都要先學些知識,尤其是像大雁塔這樣有著上千年曆史的古董,先學一些它的歷史會讓遊玩變得更加有趣。

大雁塔、慈恩寺和玄奘法師三者之間關係。

1、大慈恩寺。

原為隋代無漏寺,始建於公元589年。貞觀二十二年,太子李治為報答其母文德皇后的恩典,重新修建這座寺院,並改名為大慈恩寺。修建後的大慈恩寺,作為皇家主持建造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寺廟佔地300多畝,房間達1800多間,成為當時長安城內最著名的寺院。

2、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姓陳名禕,今河南偃師人,父母早亡,13歲剃度出家,賜名玄奘。因他27歲即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又被稱為“三藏法師”或“唐三藏”。貞觀元年,玄奘提請西行取經,當時因政局不穩未獲批准,於是他偷偷上路。後來,用了3年時間,歷經千辛萬苦、行程5萬餘里,終於到達印度。貞觀十九年,他取經回到長安。

3、大雁塔。

唐貞觀十九年,玄奘法師從天竺取經歸來,請回大量佛舍利、8尊佛像及佛經梵文原典657部。先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共計1335卷。唐永徽三年,玄奘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需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上書朝廷擬在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後獲唐高宗恩准在寺西院修建,便是今日雁塔。

大雁塔的來歷。

1、先說說“塔”的來歷。

說起來,中國歷史上本無塔,自漢代傳入中國後,才逐步開始興建佛寺、佛塔。“佛塔”一詞來源於古印度的“窣su堵婆”。在我國最早被譯為“佛圖”、“浮屠”、“浮圖”等,直到隋唐時期才創造出“塔”字,並沿用至今。

2、再說說“雁塔”名稱。

雁塔之所以以“雁”命名,按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後來也有人說,玄奘法師在取經途中遇到絕境,幸而飛來大雁引路,才得以脫險。以上兩個說法,也許都和雁塔命名有關。

3、最後說說“雁塔”建造時間。

雁塔於唐永徽三年三月動工,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當時建造塔高 180 尺,為 5 層樓閣式磚塔。此塔建成之後,便有“雁塔”之稱。由於長安薦福寺內也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作區別,大慈恩寺的雁塔則稱“大雁塔”。

二、初入慈恩寺

開車來到慈恩寺附近,發現這邊景區密集,停車十分不易。一家人費了半天勁,才把車停在很遠一個超市裡,步行穿過大唐不夜城長街,走了半天才看到寺廟大門,累得腰痠腿疼。結果到這一看,這裡更加人山人海,售票處前排了長長一隊,頓時產生不進去的想法。幸而也許是看到隊伍排得太長,寺廟在邊門增加了臨時售票口,這才購票進入。

走進寺廟不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雄寶殿。大殿莊嚴肅穆,殿前香爐氤氳,到那時正看到很多遊客排隊上香,一派熱鬧景象。記得來之前看過一些介紹,提到歷史上的慈恩寺其實沒消停過幾天,自唐末以後到明清之前,這裡都是屢遭戰火,屢建屢毀,屢毀屢建。建國以後,國家為保護文物,多次整修慈恩寺。

現在的慈恩寺,大殿、經堂、石碑和塔林等,經過重新修建後給人第一感覺相當完好。慈恩寺地處鬧市,當年其南望南山,北對大明宮含元殿,東南與風光明媚的曲江相望,西南和景色旖旎的杏園毗鄰,暗合了唐代“挾帶林泉,各盡形勝”之意。現在四周修建了廣場、景區和步行街等內容,供遊人休閒娛樂。

走過大雄寶殿,後面是兜率宮,再往前繼續走就可以到達大雁塔下面。此塔初建時只有五層,後經多次修葺,改為七層。人們常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即由此而來。我們到那時看到排隊登塔的人很多,已經快繞塔一圈了。所以只好在旁邊看了一眼選擇離開。至於有名的“雁塔題名”也無緣一見,頗為遺憾。

三、雁塔題名

關於“雁塔題名”,這項活動應始於唐神龍年間。那個時候,每年年初科舉放榜後,正值杏花盛開的時節。新科進士匯聚曲江進行宴慶,由官方在曲江池西側杏園設宴,又稱杏園宴。宴會上要找高中進士充當“探花使”去採集長安城中最美的花來為宴會增色。據說當年進士孟郊就當了一回“探花使”,並寫下千古名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宴會結束後,這些進士就會齊聚慈恩寺大雁塔下進行題名活動,史稱“雁塔題名”。

四、寺中牡丹

在寺中走著走著,路過一個叫做牡丹亭的地方。看到它聯想到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以為這二者或有聯絡,沒準當年作家就是在這寫的《牡丹亭》。結果走到跟前一看才知道,兩者一點關係都沒有。此“牡丹亭”非彼“牡丹亭”也。

這個牡丹亭乃是當年皇家所屬,種植各類珍品牡丹,以供欣賞。說起來,大慈恩寺內不僅殿宇壯觀,園林也十分典雅,除去大殿古塔、蒼松翠柏,還有茂竹修林、嬌豔牡丹。想當年寺中牡丹乃是長安一絕。劉禹錫有詩云:“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每年花開時節,人們便會蜂擁而至,競相來此觀賞。可惜我們去的不是時候,啥也沒看到,只有一個亭子。

五、入定僧人

不知不覺,來到玄奘三藏院,在這裡停留很久。遙想大師當年西行風采,讓人心生敬佩。片刻之後,不知道是因為步行太久還是站立時間過長,大腿更加有些痠疼,想找個地方休息一會。這時突然瞥見門邊有一位僧人正盤膝入定,低眉垂目,不理眾人。心中突然有一種衝動,想過去和他坐在一起,也許能感悟到一些什麼。但轉念一想,此舉甚是不妥,不能去打擾人家的清修。

六、精神永存

繼續來到禪房,看到掛有玄奘法師畫像和刻著當年取經壁畫,看過之後不禁又讓人感慨。17年時間,大師孤身一人,徒步而行,穿越高山草原、黃天大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靠的是超越凡人的信仰與執著,才能堅持到最後。回國後又在慈恩寺內主持11年,翻譯經書,弘揚佛法,感化世人,這種精神信仰是何等偉大。

遙想當年,慈恩寺落成後,朝廷便請玄奘法師任首任主持。大師入主大慈恩寺後,在此翻譯佛經,弘法育人,與弟子窺基共同創立了中國佛教的法相唯識宗這一大宗派。想來雖然歷盡苦難,但總算以償夙願。如今大師精神永存、經書仍在,受世人敬仰。

七、此行結束

行走在慈恩寺內,徘徊於大殿與禪房之中,雖身處鬧市,心卻能越來越靜。一想到那高聳的佛塔、莊嚴的大殿、入定的僧人,就會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之情和慈悲心懷。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在寺內遊玩感悟過後,慢慢走出大門,選擇離開。慈恩寺一行之後,西安旅程基本結束,因為時間關係沒能去上歷史博物館和古城牆,感覺稍有遺憾。幸好在慈恩寺中大有獲益,也算為西安之行畫上一個圓滿句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