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西漢時置縣,因傍臨清河而得名。歷史上屬清河郡,稱清淵縣。臨清之名始於後趙,其歷史悠久,文化昌明,經濟繁榮,是鑲嵌在京杭運河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運河文化哺育了臨清,臨清又豐富了運河文化,是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膏腴之地。臨清於明弘治二年(1489)升為州,領館陶、邱縣,屬東昌府。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為直隸州,領武城、夏津、邱縣三縣。民國時期為臨清縣,屬濟西道、東臨道、德臨道,民國17年(1928)廢道制,屬山東省管轄。建國後,先後屬河北省邯鄲專署、山東省德州專署和聊城專署。1945年9月,臨清解放後,臨清縣、市分治,以後鎮、縣相尋,1958年市、縣合併為臨清市,1963年3月市改縣,1983年8月撤縣復市,屬聊城行署。
臨清位於冀魯交界,衛運河畔,地處黃河沖積平原。西隔運河與河北省臨西縣相望,東與高唐、茌平兩縣毗鄰,南與聊城市和冠縣接壤,北與德州地區的夏津縣相連。全境東西為55.44公里,南北為29.88公里,總面積為957平方公里,耕地100萬畝。轄14個鄉、5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人口68萬。
優越的地理位置,遂使臨清成為“京師門戶,南北要衝”。明景泰年間至嘉靖年間,修築了周圍近30裡的臨清城,城內有街二十三、市十二、巷二十九、廠七、口六、灣二、鋪一,無名街巷尚不在內。明萬曆時有緞店32座、布店73座、雜物店65座、磁器店20餘家、紙店24家、茶葉店28家、糧店幾百家、典當百餘家、旅館數百家。中州一帶店鋪起碼在五六百家。其商品“南達閩粵,北通遼海”。透過臨清運銷全國的貨物遍及明代十三個布政司中的九個,清代十八行省中的十四個。臨清故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是名副其實的“商業都會”。清乾隆帝贊曰:“臨清傍運河,富庶甲齊郡。”
舍利寶塔座落在臨清城北郊三里許衛運河套內,重修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寶塔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塔高60餘米,塔座用條石砌基,平面呈八角形,塔身9層,周長39米,南面壁門,門楣上鐫刻舍利寶塔,為明萬曆進士按察使郡人王成德題。密簷寬1.55米,陶質斗拱,每層簷下置“阿彌陀佛”,陶磚雕,轉角下蓮花承託,裝飾精細,排列勻稱。二層以上每層八面設門,四通四假,佈局巧妙,工整嚴謹。塔內每層均有石刻記載建塔宗旨,籌資等事。其第6層為各層建築精緻之最,內有匾額一方,上書“秀聚中天”。東西兩窗橫楣上書“東興岱嶽”,“西引太行”。塔內有通天塔心木柱轉角形梯道,可旋轉迂迴登臨塔頂。塔身上下收分很少,通體基本垂直。塔頂呈盔形,巍巍壯觀。登臨頂層極目遠眺,孤帆遠影,運河如帶,頓覺心曠神怡。自明朝以來許多文人墨客賦詩詠懷,“孤塔臨河岸,崢嶸插碧天,帆影望中沒,鐘聲幕後圓”等不少佳句至今為人們所吟誦。舍利寶塔被收入國家文物總局編纂的《中國名勝辭典》
壹點號魯北老王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