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月27日電(記者徐海濤、陳一帆)冬日下午,劉送國像往常一樣,背上水、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前往1091界碑封控點進行交接班。這個卡點位於廣西憑祥市友誼鎮浦寨社群的一座高山上,劉送國需要徒步前往,然後在卡點值守到凌晨。
作為中越邊境最大的口岸城市,憑祥是疫情防控“外防輸入”的重要陣地。疫情發生以來,當地組織人員在邊境一線開展常態化值守。1091界碑封控點地理位置險要,位於懸崖上方拗口處,又被稱為“懸崖卡點”,劉送國等6名值守人員已在這裡堅守了百餘個日夜。
前往“懸崖卡點”的路崎嶇難走。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山路崎嶇,值守人員通常手拄木棍,越過陡崖峭壁,最快也要三四十分鐘才能到達卡點。為方便攀爬,他們在險要之處放置了用幾根木頭簡單拼接而成的木梯,高度有四五米;有的地方還放置了繩子。在難走的路段,他們靠人力挖鑿了階梯。
“普通人爬上山要近兩個小時,我們習慣了,就能快些。”劉送國說,遇到惡劣的天氣,他們手腳並用也需要一個多小時;而且路上泥濘溼滑,十分危險。
來自湖南衡陽的劉送國,本是浦寨一名做服裝出口生意的客商。因為疫情,生意受到影響,恰好浦寨社群需要人員駐守卡點,他便報名參加。“來到憑祥20多年,家也在這裡,響應疫情號召是我們應該做的。”他說。
值守人員在山上的生活條件比較簡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1091界碑封控點,六名值守人員將木頭拼湊在一起,搭成了一個底下鏤空、上方放物資的大棚,大棚四周還留了幾個“窗戶”用於通風。幾根木棍拼湊起來的架子上放著花生油等廚房調料,旁邊堆著十幾個大大小小的礦泉水瓶,這些就是他們的日常所需。
“現成的帳篷太重,根本沒法背上山。我們只能就地取材搭建了一個‘家’。”劉送國說,山上物資匱乏,尤其是水資源,他們每天都要揹著20多斤的物資上山。一人10升的水,不僅用來洗菜、做飯,還用來刷牙、洗臉等。
無論白天還是黑夜,6名值守人員分成三班,兩人一組每隔一兩個小時沿著邊境線巡邏。形勢嚴峻時,他們還需要在一些要塞之處蹲守。白天巡邏的同時,他們還得收集柴火,因為到了夜裡,必須一直生火。
“夏天炎熱,生火能驅趕蚊蟲。冬天晚上溫度低,要生火取暖。”劉送國說,這是他們幾個人總結出來的生活小經驗。
前往“懸崖卡點”有時還要攀爬梯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保障值守人員的人身安全和生活所需,當地黨委政府還給他們配備了通電裝置、防暴器材、醫療用品,以及棉被、軍大衣等禦寒物資。
和劉送國一樣,今年59歲的楊金華原來也是一名客商。疫情發生以來,他主動報名,成為當地疫情防控值守隊伍裡的一員。在他的記憶中,最艱難莫過於去年9月、10月刮颱風的時候。
“天天都是大風大雨的天氣,從山下爬上來,冷不丁地還有枯枝掉下來,直接砸在人的腦袋上;往往達到終點時,滿身都是泥巴。”楊金華說,山上風很大,有時還要加固大棚,以防被風掀翻,“一個月至少需要加固一兩次”。
在楊金華看來,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山上有人守,山下的人也安心。”他說,無論條件多麼艱苦,都要努力去克服,“因為這裡就是我們的家”。
“懸崖卡點”的值守人員中,有和劉送國、楊金華一樣在浦寨經商多年的客商,也有周邊的邊民。疫情發生後,他們自發報名參加封控點的值守任務,在邊境崇山峻嶺間默默守護著國門安全。
夜已深,山上寒氣逼人,剛結束巡邏任務的劉送國坐在大棚邊烤起了火。望著帳篷上掛著的紅燈籠,劉送國說起新春願望:“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浦寨能恢復往日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