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蓉 精微素描 《工作於街頭的風景·地鐵老奶奶的針線團》 2016年。
指導老師:蘇海江 韓民吉 受訪者供圖
“第一眼看,還以為是照片,太逼真了!”纖毫畢現的精微素描作品,讓網友忍不住感嘆。
一個針線團、一塊媽媽用過的搓衣板、一把銼刀、一箇舊簸箕……常見的生活用具被畫在紙上足以亂真。更吸引人的是,斑駁的工具上磨礪了時間的包漿,附著了勞動者的汗水,精微的畫作透露出濃濃生活的氣息,講述著一個個勞動者的故事。
你能想象,只用鉛筆就能畫出這樣一幅畫來嗎?簡單的工具更加凸顯創作者的觀察力和表現力。作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科的一門基礎課,精微素描在教研上創新成果突出,將學生從被動的寫生中解脫出來,讓他們在生活中深化觀察、豐富技法。不是炫技,更不是“抄照片”,設計並主持了精微素描課程的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基礎部主任蘇海江教授說,“這是畫畫的人藉手中之筆,第一次凝視這大千世界。”
提到“勞動者”,你首先想到誰?建築工人、手工藝者……還是家裡辛勤勞作的長輩?作為設計學科的必修課,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大一的學生,在一入學就遇到了用繪畫觀察生活、表達生活的挑戰。這些作品用一支筆深度體味人生,從生活點滴入手,從精微之處表現了廣大的勞動者。
媽媽的味道
對於襁褓中的嬰兒來說,媽媽的味道是安全感,對於漸漸長大的孩子,媽媽的味道慢慢具體到食物的美味、溫暖的甜味,還有身上乾淨的衣物永遠帶著陽光的香味,從客觀實際到主觀把握,這些味道被具化成一頓餃子、一件棉衣、一塊媽媽洗衣曾經常使用的搓衣板。媽媽的勞作伴隨著兒女成長,那些都是生活中不能磨滅的記憶。
苑依雪 精微素描 《竹蓋簾》區域性 2016年。
指導老師:蘇海江 李德海受訪者供圖
苑依雪《竹蓋簾》創作感悟:不論北方的冬夜有多寒冷,我總會想坐在房頂上看那些點燃吱吱作響散發出各種奇異顏色的煙花,在老房的客廳一家人圍一桌吃餃子。這些事從我很小的時候一直年年盼望著,一直到我上了大學,回家就變成了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更想念的還是媽媽親手包的餃子,一種過年的溫暖的親情而又溫馨的味道,是屬於我媽媽獨有的一種味道。
餃子年年包,但包餃子的竹簾子是年年不換的。似乎是從我有記憶起它就在那裡了,被儲存在不會積灰的櫥櫃裡,安安靜靜的一言不發,無法數清的使用了多少年,充滿了歲月的沉澱與時光的雕琢。我是很喜歡它的,它記錄著每一年我們的團聚與幸福,是和媽媽包的餃子一樣的充滿了幸福的味道,又是媽媽的味道。
邢妍 精微素描 《搓衣板》 2016年。
指導老師:蘇海江 李德海受訪者供圖
邢妍《搓衣板》創作感悟:“媽媽的味道”在我的腦海裡浮現出各種不同的畫面,但最後我選擇的是那個年紀比我還大的搓衣板,因為每每看著它的時候,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從它的細小的紋路中彷彿能感受到媽媽對我的那份深沉的愛,體會到時光如白駒一般飛快劃過,但是媽媽的愛卻是亙古不變。
搓衣板地頂端已經被磨成像一座座小山峰一樣參差不齊、層層疊疊,往下有一個像小河流一樣蜿蜒的裂紋,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到了中間的部分稍微平整一些,再往下看,能看出中間較鼓,兩邊有點下凹,最底下的部分看起來像個小漩渦一般,不知被什麼無名的東西壓出來的,卻疏密有致,其中還夾雜著一些墨綠色的小菌落,甚是惹人愛。
現在呢,這個搓衣板年紀大了,也不用來搓衣服了,媽媽的秀髮中摻雜著幾許銀絲,我更加自立了,媽媽對我的愛在時光的年輪中慢慢沉澱下來,就如搓衣板的紋路里深藏著媽媽的味道。現在的我只希望時間可以慢一些、慢一些、再慢一些……讓我可以為媽媽多洗一些衣服,多做一些事情,多分擔一些憂愁。
匠心的傳統技藝
對於熱愛生活的人,一般會對手工製品抱有難以抗拒的興趣。傳統手工藝品的技藝傳承,注重的不僅是手藝,還有一種專注、堅持、邁進的精神。在精微素描創作中,對傳統手工藝主題的表達,既可以傳承這種專注、堅持的精神,也講述了這些手藝人的勞動故事。
劉滸霆 精微素描 《爺爺的銼刀》 2016年。
指導老師:蘇海江 羅豔受訪者供圖
劉滸霆 《爺爺的銼刀》創作感悟:從小我就經常待在爺爺的身邊,爺爺特別喜歡手工製品,老人家退休以後就經常擺弄著這些玩意,竹製風箏,雕刻印章,漆雕木雕都不在話下,耳濡目染之下我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優秀的手工製作必離不開精心製作的工具,我選的這把銼刀就是爺爺很少離手的一樣常用工具。因為長期的使用銼刀外包裹的棉紗布已經變黃了,棉布有著小塊小塊的紅色,刀身帶著鏽跡斑斑,可刀口卻依然很快,磨的很鋒利。這把銼刀背後的故事便是爺爺退休生活的縮影,不願意閒著,屬於老一輩的執著,老一輩的工匠精神,傳統手工藝不管是少了傳統,還是少了精良的自制工具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這兩樣和在一起才會有完整精細美麗的一件件手工藝品。
吳瀟涵 精微素描 《毛筆》 2016年。
指導老師:蘇海江 羅豔受訪者供圖
吳瀟涵《毛筆》創作感悟:在老師說到以傳統手工藝為主題進行精微素描的課題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老家安徽的毛筆。於是我在假期專程回到安徽宣城,探訪傳統手工藝毛筆的工藝流程。在第一天來到了有著悠久歷史的三兔宣筆廠。工廠很大,但是隻坐了一排年紀很大的老手藝人。老闆告訴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願做毛筆,不是嫌累就是嫌賺的少,手工藝人正在不斷的老齡化,在坐的都是已經做了幾十年的老手藝人,毛筆的傳統工藝製法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聽了老闆說的話,我決定一定要用畫筆好好的畫出這個傳統手工藝品毛筆。
在參觀了宣筆的製作過程和成品之後,我被這支由羅漢竹和兔毛製作的毛筆吸引了,這隻毛筆造型很獨特美觀,用於精微素描刻畫性很強,於是我毫不猶豫的買下了它。在學校經過對其筆毛和筆桿的材質研究後,我找到了對其刻畫的最佳方法。經過製作繪本與畫大畫的數月時間,我完成了這幅作品。
平凡物品背後的勞動者
對於生活的關注,特別是對於基層百姓生活的關注是精微素描課程的一大特點。蘇海江教授強調,放慢腳步,靜靜駐足,建築工人的簸箕、地鐵口老奶奶的針線團……一件件平凡物品的背後是不同勞動者的人生,這些物品的精微素描作品將其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使得我們可以重新審視和觀察常見之物的精神世界。
紀宇璽 精微素描 《平凡生活之建築工地——簸箕》 2017年。
指導老師:蘇海江受訪者供圖
紀宇璽《平凡生活之建築工地——簸箕》創作感悟:我深入工地,仔細觀察他們的工作環境,深切地體會著這些人的平凡與辛苦。在與他們的交流中,被他們的樸實與善良打動。儘管多是外來的務工人員,不習慣說話,甚至聽不懂普通話,但是仍熱情地給予我幫助。
簡單的小物品,雖不能代表他們的一切形象,卻依然可以反映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相信在對這些物品的深入研究中,可以更好地體會平凡的建築工人的多彩人生,也相信精微素描創作會鍛鍊我們沉穩的性格和一雙發現趣味的眼睛,在觀察事物中能夠給人全新的體驗。對質感、構圖、結構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鍛煉出細膩的觀察方式,讓我體會到生活中最平凡的美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