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清朝的皇子,將歐體、柳體融在一起,創造出“新楷”,太美了
如果從整個書法史來看,秦漢時期奠定了中國書法的真正基礎,尤其是兩漢時期,面目各異,且精彩紛呈,能夠傳世至今的一些經典碑作,都是千古不易的經典,到了魏晉時期這種自發性的創作則越來越多,同樣是面目各異,同樣是各放異彩。
魏晉時期的書法達到了書法史上的最高峰,這個時期的書法獨特的自發性和創造性成為了後人手追心摹的最高境界,唐朝人因為距離晉人比較近,並且有了太宗皇帝“以書取仕”的先河,書法在唐代大放異彩,完美繼承了晉人的遺脈。
到了元代以趙子昂為首掀起了一股“復古”的思潮,使得書法的道統得到了進一步的迴歸,而到了明清時期,集權越來越甚,書法也受到了嚴苛的打壓和桎梏,這種桎梏到今天同樣影響者很多人的審美觀。
當然,也有人能夠從這種“館閣體”的桎梏當中跳脫出來,形成了自己的風貌,並且影響了一時之潮流。
成親王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個兒子,自幼才華橫溢,天分過人,但雍正朝有“九王奪嫡”的慘劇,乾隆朝也同樣有奪位的陰謀詭計,身處皇室當中,成親王以書法自娛,以性情自保,做出了許多荒誕之舉,目的為了“自汙”而保身。
而書法則是成親王最好的護身符之一,當然也跟他卓越的藝術天分有關。
在書法上,成親王精通五體,尤其在楷書領域名噪一時,他的楷書取法歐陽詢和柳公權,將歐陽詢結字的體勢與柳公權用筆的技巧完美融合在一體,被當時之人譽為“新楷”。
在成親王傳世的楷書作品當中,有一件最為著名的《詣晉齋法帖》,其中收錄了成親王的楷書範本6米多長,此作便是著名的《廬山草堂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