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天上雲石掉落,砸了個大坑,形成一片水,就是今天的“華北明珠”白洋淀。民間有數個不同版本的白洋淀傳說,這一版則獨屬於邵莊子村,“村裡的老人說,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雄安新區安新縣圈頭鄉副鄉長張雲峙說,蘆葦便是這天賜禮物中的一種。
白洋淀的蘆葦蕩,攝影/李穎
一根蘆葦,可以用於織蓆、打箔、編簍、蓋房,曾是白洋淀邵莊子村重要的生活材料和經濟來源。然而隨著現代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蘆葦的作用也發生了轉變,唯一不變的,是其所承載的邵莊子人的美麗鄉愁。
要到邵莊子村,可以從雄縣踏上直通村子的公路,也可以坐船穿過大片蘆花蕩子,踏著瑩白的浪花而來。邵莊子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它下屬雄安新區安新縣圈頭鄉,位於白洋淀的核心地帶,方便村民對澱內的7.6萬畝蘆葦就地取材。
蘆葦具有極高的價值,在生態、經濟、園林、畜牧及醫藥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在自古以來“靠蘆葦吃飯”的白洋淀,更有“一澱蘆葦一澱金”的說法。據張雲峙介紹,邵莊子村自上世紀開始便用蘆葦織蓆,出產的葦蓆透氣性強,觸感涼爽,還有隔雨防水的功效,曾遠銷日本,這也是邵莊子村曾經較為富裕的緣由。
近年來,由於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對於葦製品的需求急劇減少,蘆葦給邵莊子村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大不如從前。傳統的制葦產業只能剛剛保本,甚至入不敷出,絕大部分村民不再收割蘆葦,邵莊子村開始轉向以旅遊業為經濟發展重心,原來實用的蘆葦,現在成為了一種特色景觀。張雲峙表示,雄安新區管委會花費不少心力在蘆葦的管護、收割和利用上,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在不同環節中,有不同企業負責管理和操作。
在邵莊子村,隨處可見裝點樓房的葦箔和蘆葦畫,加上水中的“蒹葭蒼蒼”,與白牆灰瓦、藍天綠水交織成一幅明淨的鄉村畫卷。優美的生態環境不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還吸引了大量遊客,為村民增加收入。在夏天旺季時,拉遊客的船伕一天可以掙500元左右,一個農家院一天要接待180桌客人,張雲峙說,“村裡的治理環境這麼好,又有穩定的高收入,村民們都很開心。每天到了傍晚,村口的小廣場都有好多人在跳舞。”
邵莊子村村口,樓房外部的黃色裝飾是葦箔,攝影/陳佳穎
對於村民來說,實用的蘆葦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觀賞的蘆葦。從“靠蘆葦吃飯”到“欣賞蘆葦”、“與蘆葦共生”,背後體現的是邵莊子村村民心態的轉變,實現“小康”的村民,如今可以放輕鬆,去追求更高質量的環境、更美好的生活。
為了村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地政府也未停止探索和發展的腳步,據張雲峙透露,邵莊子村正在與北京的科技公司接洽,希望運用現代的管理方式和先進的技術加工蘆葦,提高附加值,使蘆葦再次為邵莊子村帶來經濟效益。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新聞傳播研究生,該專業師生於11月月初在京津冀地區進行國情調研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