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一覺醒來變成了一隻大甲蟲”的故事,在《青春變形記》中變成了“一覺醒來變成了同學朋友人人愛的超Q超萌紅熊貓”。
前者在看似不真實的荒誕設定裡,真實折射異化現實和人性寒涼,後者在“可愛就是無敵”的表皮下,用爆米花套路和稀泥。
個人對《青春變形記》的觀感很割裂,超級喜歡Turning Red小熊貓;
但對此之外的其他部分,尤其是套路且粗疏的故事骨架,觀感非常一般。
一,“可愛魔法”的超強直觀衝擊力和侷限性。
如果沒有《青春變形記》這部電影,僅僅給我一系列小熊貓的表情包、周邊玩偶,我的喜愛程度大概也不會打折扣。
毛茸茸胖乎乎的太可愛了!
啊非常想rua~
電影裡各路看見可愛小熊貓就星星眼走不動道、沒有道理可講的同學們,是我本人~
(這段不要讓我家倆貓看見!)
直接跳過所有理性元素和思考環節,和喜歡小貓咪幼崽一樣,就是萌就是可愛!
這種可愛,純粹是視覺-反應神經上的。
優點是直觀又強烈的“可愛”攻擊,短板是一旦停下“啊怎麼辦好可愛”的直觀感受,就卡在了“其他部分不過如此”的尷尬侷限性之中。
能做出可可愛愛軟軟萌萌的銀幕形象,背後所需要的團隊技術支撐、執行能力,自然也很成熟很了不起;
(影片中美美變成紅小熊貓之後,說話聲音似乎沒有明顯變化,如果聲線上也同樣有萌化的處理,效果或許更萌。)
但這是皮克斯,皮克斯的動畫如果僅僅只做到了視覺可愛,而沒有在對映現實、給靈魂挖一個窗等方面有所表達有所斬獲,就很容易被詬病“自從xxx開始,皮克斯就已經越來越迪士尼了”。
故事中的主角團,三位閨蜜性格都很典型,早期欠欠的有點討人厭、最後成為好朋友的小男孩,都“又鮮明又套路”。
鮮明是立體個性搭建完成度不錯,套路是沒有特殊亮點。
主體內容很套路,最後的解決模式也相當“強行和稀泥”。
當然如果你僅僅追求一部爆米花電影,《青春變形記》大機率合格。
二,“憤怒詛咒”和“可愛贈予”的二重割裂。
故事設定是家族女性成員的遺傳禮物,從女性先祖到外祖母、母親再到女主角美美本人,一旦情緒激動,太高興太憤怒、都有可能變成小熊貓。
母親和外祖母眼中,這大機率是需要被封印的巨大麻煩,類似於詛咒、疾病;
但美美生活的校園中,這是人見人愛的超級萌天字一號大可愛。
故事對這一點的表達,顯得略有些含混、割裂。
小熊貓那麼可愛,為什麼要封印?
因為不方便,且容易暴走。
這個理由和解決方式都著實有些潦草。
超級暴躁之時,美美如何迅速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最好的好朋友們。
如同靈丹妙藥、一秒生效。
如果不是小熊貓過於可愛,這個解決功法實在太容易被吐槽。
影片借父親之口,表達好與壞都有兩面之意和複雜性、優勢劣勢福禍本沒那麼分明一刀切。
道理都對,但放在具體的故事語境中,解決終極大麻煩的方式要麼是隨便對付一下就解決、要麼是乾脆“不用解決”反正大家都很喜歡,這就讓故事原初的“終極矛盾”之一,顯得略輕飄。
當然,你也可以理解:保留紅熊貓形態本就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長輩們的偏見;
但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矛盾設定,那麼就又迴歸了另一個問題:對代際矛盾、背景偏見等問題的現象描述生動有代表性,可解決問題的方式依舊過於簡單粗暴大團圓。
三,敏銳捕捉普遍現象和典型矛盾,粗暴開掛假裝解決問題。
《青春變形記》故事裡的老媽,時時刻刻很誇張,恨不得分分秒秒都把孩子放在視線底下。
對比動畫誇張放大的輕喜劇處理模式,影片中對於“愛和威權邊界”的探討、或許更有解讀空間。
老媽很愛女兒,讓女兒完全沿著自己設計的軌跡行走;
女兒大了有自己的念頭,想反抗又害怕老媽傷心憤怒。
非常典型的東方式家長,起於“我是為你好”的念頭,終於“事事包辦”的過度越界。
裹挾著愛的命令,將威權、控制和呵護、保護,攪和在一起。
《青春變形記》對這一點的呈現,完成度尚可,但也至多算中規中矩。
且不提類似橋段各路肥皂劇家庭劇中尚且都曾拍出“是我家是我媽沒錯了”的代入感,影片捕捉普遍現象和典型矛盾之後,解決矛盾的方式有種錯位的糊弄感。
這種錯位,是裡外兩層上的錯位。
外部,從場面上的隆重上、效果的濃墨重彩上來說,《青春變形記》安排了非常“高潮”的終極大戲。
內部,這一段內容的戲劇邏輯、角色邏輯、認知邏輯,都被和稀泥掩蓋了。
外婆為何突然和母親冰釋前嫌?母親為什麼又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代際矛盾為什麼在一次“開掛儀式”後就都消失不見?
看見少女時代的媽媽,貼貼一下拉拉手說說話就好了?就很潦草且套路。
這次儀式僅僅是一場儀式,並沒有從認知層面上黏合幾代人的特異功效;換言之,雖然這段戲份非常爆笑可愛,但邏輯上很粗疏。
母女矛盾不斷強化、終極一戰之後如何解決?
簡單來說,四捨五入一下就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成為紅熊貓容易暴走,美美情緒失控揍了同學。
然後呢?媽媽道歉、美美難過,就沒了。
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審美代溝很深,教育理念矛盾也很多,摻和上外婆以後就更無解了。
然後呢?唱一首歌就閤家歡全解決了。
紅熊貓們一同唱著粵語咒語、另一邊美美的閨蜜團和樂隊唱著畫風完全不同的動感曲目,兩邊合在一起特別好笑,荒腔走板又莫名和諧。
而影片就透過這種和解決問題核心邏輯無關的好笑,用“愛和理解”把不可避免難以解決的核心問題,和稀泥糊弄了過去。
好笑是真好笑,可愛是真可愛,和稀泥淺淡也是真淺。
當然還是那句話,如果不拿皮克斯佳作的標準來審視《青春變形記》,作為爆米花工業片、完成度無疑不錯。
描述現象但和稀泥大團圓的所謂“共情”,某些時候也只是藏在“無敵可愛麵皮”之下的隔靴搔癢。
可愛當真是絕對王道嗎?至多算“半程”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