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散文|桂東印象:鬱郁書院 盛世大塘

由 務高林 釋出於 休閒

文/王冬媛

邂逅群山環抱中的大塘鎮,如同邂逅時間犯下的一個美麗的錯誤。時間遺忘了這座小鎮,同時也成就了它的魅力。

桂東縣大塘鎮因外形如窪地“大塘”而命名。小鎮鍾靈毓秀、書香盈門、物阜民康,從春的鮮活到夏的絢爛,從秋的丰韻到冬的靜默,四季流動著閒適祥和的曲調,讓人感覺穿越時空,夢迴盛世大唐。

永成書院。 (童迪攝影)

立於小鎮高山之巔的永成書院,清高孤寂。叢生樹木掩映下的殘垣斷壁,門前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徑,滲透著一絲難以言喻的蒼涼。我無法得知書院當年的規模,但它選擇在壁立千丈的頂峰依山而建,外築牆垣,來人僅能從城牆石山門進入書院,是很見開闢者的一番苦心的。是喻示學問的高深?還是比擬攀登的艱難?或是一覽眾山小的胸襟?

據桂東縣誌記載,“咸豐二年(1851年),太平軍進入桂東......咸豐四年,太平軍石達開部佔領縣城。該軍先後在桂東駐紮近十載,與清軍發生大小戰鬥數十次......”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領義軍曾在桂東駐紮近十年,相傳他在永成書院點燈夜讀,研習兵書。駐軍還以書院為據點觀察山下敵情,傳遞烽火訊號,當地青年仰慕石達開軍事才學,紛紛報名加入義軍。1860年,當地郭氏族人捐資與義軍共同將書院重建,建起圍牆和學堂,並正式命名為“永成書院”。

航拍大塘。(黃偉攝影)

四處瀰漫的寧靜是大塘的外表,幽幽散發的文氣是大塘的內涵。

數百年來,大塘文脈昌盛不衰,才子名士迭出。桂東縣內有籍可考的清朝首位進士就來自大塘鎮全溪村。

那位叫鄧承齊的書生金榜題名的時間在永成書院建成前的121年。考取功名後,鄧承齊歷任泗州天長縣(今安徽省天長市)、順德府鉅鹿縣(今河北省鉅鹿縣)縣令。因謙和遜讓,勤政務實,造福百姓,清正廉潔,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獲得乾隆皇帝敕命聖旨表揚:“贊泗州天長縣知縣鄧承齊興清白之風,重民社有功。彰表鄧氏父母教子有方,誥贈鄧父為‘文林郎’,母為‘孺人’”等榮譽。而今,聖旨仍存在縣檔案館。

聖旨 資料圖片

古有書生清官造福百姓被譽為美談,後有書生烈士怒斥審判官被傳為壯舉。

1926年,胸懷理想的大塘私塾教員朱紹熹毅然棄筆從戎,投身革命洪流。他先後被選為寨前區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安定鄉(今大塘鎮)農協執行委員長,帶領執委們積極組織農民運動,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透過禁娼、禁賭、禁菸,有效改變了當時的社會風氣。

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將朱紹熹列為“暴徒”通緝逮捕。在監獄裡,朱紹熹受盡酷刑卻堅貞不屈。當審判官責宣佈判他死刑,逼他畫押時,他面不改色,義正言辭:“怕死不革命,共產黨人殺不盡、斬不絕。天下有窮人,就有革命者,就會有人向你們討還血債!”說完,猛地一腳踢翻審判桌,把身患癆病、一臉菜色的審判官嚇得魂飛魄散、倒地不起,幾天之後一命嗚呼。而朱紹熹也在1927年9月2日英勇就義,年僅32歲。

流走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歷史。據桂東縣誌記載,小鎮有名可考的烈士就有28位,若問來路英雄人,無名更比有名多。正因有戰爭年代烈士們的前赴後繼、錚錚鐵骨,才得以和平時代學者們的躬耕學問、欣欣向榮。

新中國成立後,小鎮先後走出博士生導師鄧揚晨、郭坤琨,以及鄧福坤、方孝明、鄧純忠、張佑文等一批教育、科技界知名專家教授,他們用知識傳播知識,用智慧啟迪智慧,用希望延續希望,一生致力將學問做到了極致,成為了大塘人景仰和追崇的明星。

永成書院默默老去,寂寂不語,先民前輩踩在時光裡的足跡,成了石坎上或深或淺的印痕。但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書聲琅琅的永成書院,永遠朝氣蓬勃,鬱鬱蔥蔥。

工業園區。 鄧焱萍攝影

文明新風吹進山鄉,春風村裡春風拂面。不久前,大塘鎮春風村獲評全國文明村,傳承文化、傳播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內化為村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村民的自覺行動,小鎮的精神文明建設晉升了一個新高度。全縣唯一的工業園區座落小鎮,眾意竹木、藍老爹茶業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隆平高科、全新果蔬、塘荷稻穀、綠油油茶等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紛紛入戶,以“農林產品加工、中藥材深加工為主,以食品醫藥為特色”的生態工業,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有力提升了小鎮物質文明建設水平。

大塘風光。鄧焱萍攝影

而在“滿目金黃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的春天,一年一度大塘“油菜花節”已連續舉辦三屆,透過農文旅融合平臺,盡情展示美輪美奐的油菜花海、山水風情、民俗民風和地域文化,將春天寫成詩寄給天下朋友。

歲月的腳步輕輕,歷史的印跡重重。邂逅大塘,尋覓藏匿於小鎮山水間的故事,讓人忘記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