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鄉手記|年味印記

年味印記

文/厚石 圖/網路

春節回鄉手記|年味印記

“泰山不是壘的,黃河不是尿泚的,咱家的鞭炮不是吹牛B的……”話音剛落,只見小販站在高高的桌子上,手持長長的竹竿,挑起來一掛鞭炮,“啪……啪……啪啪……”有節奏的響起來,每一個聲響伴隨著一團光亮。竹竿上頭的天空中升騰起灰白色的煙霧,煙霧中瀰漫著似香非香、似甜非甜的硝煙味。

一掛鞭炮放完,吸引著忙年的鄉親們一哄而上,“我要五盤”“我要十掛”。人們七嘴八舌,討價還價,這家又忙碌了一會兒,鞭炮銷售了一大批。鄰家幾個攤位眼紅地看著生意一邊倒,急忙又吆喝起來,“小二姐,下江南,不圖掙錢光圖玩,買咱家的鞭炮最省錢”“南來的,北往的,哈爾濱的香港的,都過來比一比,看一看,咱家的鞭炮沒啞彈……”賣主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你方放罷我登場,硝煙瀰漫、震耳欲聾。

這是三十多年前鄉村年集鞭炮市場的一角。

春節回鄉手記|年味印記

鞭炮是春節中最具有過年味道的標誌,每當進了臘月,聽到集市上不斷響起的鞭炮聲,人們常常會說:有年味了!那時的鞭炮個大,每掛的數量不等,有二十響的兩掛一盤,五十響的、一百響的一掛就是一盤。藥都是銀白色的炸藥,特別能響,且還有亮光。

溫水鎮西圍溝村家家戶戶製作鞭炮,是我縣遠近聞名的鞭炮專業製作村,每年秋冬季節是鞭炮製作的黃金季節。那時買賣鞭炮放開,遠銷到淄博、萊蕪等地。當地臘月集市場上有專門的攤位,一溜排開。鞭炮聲、叫賣聲、大人的起鬨聲、孩子們的嬉鬧聲此起彼伏。

“男孩放啪,女孩放花”。男孩子把大鞭炮解下十個八個的,偷出一盒火柴,一個一個的放。將鞭炮放好,為防止捻子燃燒過快來不及躲避,還用手使勁捻一下,划著火柴,戰戰兢兢的點上,然後快速離開,兩手捂耳,隨著“砰”的一聲,心裡有一種打了勝仗的感覺。有膽子大的,拿在手裡點燃,瞅準時機,扔向空中,好似一個炸雷,真是興奮。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算是,用鐵碗扣在點燃的鞭炮上,“砰”的一聲,鐵碗升入空中又掉了下來。最有趣的是,有些調皮的男孩子,把鞭炮插在一泡牛糞或者狗糞上,隨著一聲巨響,那泡糞便全面開花,散落一地,免不了遭到大人的一句京罵。

春節回鄉手記|年味印記

“響亮響亮人財兩旺”,男孩子看誰放的多、看誰的鞭炮響、看誰的鞭炮亮。鞭炮太危險,女孩子是不能放的,但也不甘示弱。家長就給買一些“滴滴筋”“呲呲花”,一毛錢一把,一把十根。有句俗語說的好,“小孩點滴滴筋,等不了天黑。”一個個女孩穿著新衣服,頭扎紅頭繩,點著滴滴筋,拿著呲呲花,咋咋呼呼你追我趕,弄得手上、臉上就像抹了鍋灰一樣,玩得真是過癮!

過春節買鞭炮,在今天看來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可是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像我這樣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農村的人來說,有著不一般的情感經歷。鞭炮聲,是我年味印記中的一大感情財富,伴我度過了幸福的童年、快樂的少年、成熟的青年。

大人忙年不亦樂乎!七八十年代,在老家裡,除了自給自足的白菜蘿蔔外,沒有現在如此豐富的蔬菜。自制的豆芽、豆腐成了家家戶戶春節餐桌上必需品。臘月十七十八,家家開始生豆芽,等十幾天後,年底豆芽就長大了,至今還流傳著“十七十八生豆芽,二七二八往家爬”的俗語。每年,母親都要在臘月二十前這個時候製作豆芽,母親生的豆芽吃著安全衛生更放心,做法非常簡單。母親先準備幾斤黃豆倒在透氣的泥盆裡面,盆裡面的溫度控制在37℃左右。然後向泥盆裡倒入溫水,用溫水把黃豆浸泡一晚上,第二天,母親把裡面壞了的黃豆挑出來,再用溫水沖洗一遍,瀝乾水分,要把泥盆放在避光、遮光的地方。第三天,黃豆就發芽了。發豆芽一定要勤換水,這樣豆芽長得快。換水次數多,以防止豆芽腐爛、發臭。每天換水沖洗的時候,母親都安排在晚上,母親說晚上避光,防止豆芽變色。第七八天的時候,豆芽長的長度剛剛好就可以吃了。十多天的時候,豆芽又長又粗,長出了盆子。母親用了少許黃豆,就發了這麼多的黃豆芽,母親總是笑得合不攏嘴。

春節回鄉手記|年味印記

臘月還要做豆腐,“腐”同“福”諧音。豆腐獨具特色,用優質的大豆精心加工而成,潔白細膩,晶瑩剔透,也是不可缺少的年味。豆腐可以炸著吃、燉著吃,還用來包餃子拌餡子。在年三十晚上,要把分割成的方塊豆腐壓在鍋底,有“在新年收穫幸福和福氣”的寓意。

忙年,父親也不閒著。過了臘月二十三,開始打掃衛生,這個時候要把家中的裡裡外外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據說這個習俗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民間更有“臘月不除塵,來年遭瘟神” 的俗話。臘月掃塵,就是把家裡一切的“窮運”“晦氣”都掃出去,以期盼來年運勢更好。父親把笤帚綁在大長杆子上,屋子裡角角落落,一點也不能漏落。屋裡搬不動的傢俱就用被單蓋好,以防灰塵。掃完了牆壁灰塵,要擦洗門窗玻璃,溼一遍、幹一遍,玻璃擦得明明亮亮,能夠照出人的影子來呢!原來物品的擺放,或再回到原處,或挪挪老窩新鮮。屋子收拾得乾乾靜靜,使人一看心裡十分敞亮。打掃院子相對比較簡單,不大功夫,整個院子拾掇得井井有條,打掃得乾淨整潔!

第二天,父親從集市上買來一大捆海帶,放到大鍋裡燒水煮透脫腥,掛在乾淨整潔的院子裡的鐵絲繩上晾曬。海帶又寬又長,溼海帶長約1米,重量在3斤左右。一根鐵絲掛著十幾根海帶,滿滿當當,很是壯觀。

春節回鄉手記|年味印記

春節貼年畫也很普遍。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時代的發展,年畫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滿足了人們喜慶新年的美好願望。那時我家常貼的年畫有偉人像、電影明星、胖娃等。父親在乾乾淨淨的牆壁上張貼上嶄新的年畫,屋裡煥然一新,更增添了喜慶氣氛,全家快快樂樂地迎接新春來臨。

臘月底的空氣中,到處瀰漫著同一種年味的清香。家家戶戶炸藕合、炸丸子、炸豆腐、炸魚。耦合就是單純的藕片,裹上面糊,放入油鍋中炸到金黃。丸子有幾種,其中用水煮的肉丸子,這是用五花豬肉剁成餡子,和著澱粉團成的丸子,這種丸子成本高。老百姓經常製作的是用蘿蔔剁成的素餡子,和著麵粉團成的丸子,然後放入油鍋炸熟炸透。炸豆腐,就是把豆腐切成小塊,直接放入油鍋內炸至金黃。酥菜的最後環節就是炸魚了,魚大的話直接放入油鍋炸;魚小的話要裹上面糊,再放到油鍋來炸。

記得小時候,每年酥菜時,奶奶燒火,掌控火候;母親下料,進行製作。奶奶反覆囑咐我們,在酥菜的時候,小孩不能靠近,更不能亂說話。酥菜的香氣隨著熱氣溢滿整個院子,香氣跑到了街上。我和弟弟妹妹站在一邊,使勁吸溜著鼻子。

母親嫻熟地操作著,一笊籬一笊籬的酥菜倒在了底面鋪著煎餅的框子裡。炸到丸子時,母親抽空拾了一碗,遞給我,我端到屋裡,就著鹹菜,和弟弟妹妹分享起來。

春節回鄉手記|年味印記

剛出鍋的酥菜,熱乎乎的,好吃,香甜可口。這是我揮之不去的年味,更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有肉湯烀爛菜。

年關已到,各家各戶要把過年的豬肉煮熟,煮肉的湯水哪捨得丟掉。豆芽、海帶絲、蘿蔔片、白菜幫一起放在肉湯裡使勁烀,使勁燉。母親再倒入醬油、醋,撒上鹽,接著用鏟子翻動一會,撒上味精,這就是所說的爛菜出鍋了。早晨,一人一碗,撒上幾個丸子,香氣直往鼻子裡鑽,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食慾一下子來了,比那些山珍海味好吃多了。

爛菜香裡,瀰漫著關愛的溫馨;爛菜香裡,帶著母親的味道;爛菜香裡,有著難以忘懷的幸福。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我們吃著爛菜,慢慢長大。

那時那年,鞭炮聲、年畫、酥菜的清香,嗅著這些灑滿幸福的年味,我找到了被歲月塵封已久的童年。

春節回鄉手記|年味印記

作者簡介:劉善磊,筆名厚石,1968年2月出生,平邑縣溫水鎮人,中共黨員,高階教師,平邑縣作家協會會員。熱愛文學,愛好寫作,作品發表於《小學生語文報》《山東教育報》《臨沂日報》《沂蒙教育》《少年天地》《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等刊。在“泉城杯”“泰山杯”“浚河之夢”“建黨一百週年”等徵文中分別獲得獎項。

壹點號 厚石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79 字。

轉載請註明: 春節回鄉手記|年味印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