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寧窯洞民居,村莊裡最溫暖的符號

正寧縣位於甘肅省慶陽市的東南部,子午嶺西麓,境內黃土是在地質年代的第四紀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風成土狀堆積物,距今已120萬年。黃土層最厚處達200米,因黃土深厚,土質密實,極適宜於挖洞建窯。早在遠古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正寧先民在這裡教民稼穡,挖窯洞居住,《詩經》稱“陶覆陶穴”。

正寧窯洞民居,村莊裡最溫暖的符號
窯洞寬敞舒適,冬暖夏涼,極適合人們居住和飼養六畜,是中國西北民間建築的一大特點,也是我國建築文化的重要遺產。窯洞營造簡單,無需磚瓦,多在塬邊、溝邊和山崖下挖制,不佔用地表土地,可謂是最省錢、最省料、最環保的民居建築形式。窯洞建造在當時也算是一種副業,幹這一行的通常稱為“窯匠”。“窯匠”乾的活主要是掘崖面、挖窯洞,將崖面掘好後可處理成水波浪、一撅到等多種紋樣,“窯匠”在剔削時將窯頂削成內低外高狀,可使窯內的煙很快從高窗排出。技藝全面的“窯匠”還可砌火炕、砌灶臺、砌煙筒等,窯挖好毛洞子乾燥後,即可剔砌窯肩,窯洞開一門一窗一高窗,利於上下空氣流通和採光,關閉還可保暖。

正寧窯洞民居,村莊裡最溫暖的符號
正寧窯洞種類很多,但主要的可分為三種,即明莊窯洞、地坑院窯洞和箍窯。明莊窯選址避風向陽,避溼就幹;地坑窯一般在平原大上修建,這種窯洞實際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明顯;箍窯一般是用土培、磚和麥草土黃泥漿砌成基牆,拱卷窯頂而成。

窯洞營造技藝是中國農耕文化發展中軌跡性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我國北方住宿文明的源頭,也是人與自然環境爭與合的歷史見證;窯洞建造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碩果和重要財富,這一遺產我們要繼續提倡和發揚。2007年9月,正寧“窯洞民居文化”被公佈列入第一批慶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674 字。

轉載請註明: 正寧窯洞民居,村莊裡最溫暖的符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