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貴州那些已經火爆全國的景點,下司古鎮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低調的地方。但在100多年前,下司古鎮是一個極其繁華熱鬧的港口,被人稱為“小上海”。
下司古鎮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一條清水江將下司古鎮映襯為江邊的水上明珠。東連凱里市鴨塘街道,西鄰麻江縣杏山鎮,南接麻江縣宣威鎮,北抵福泉市,交通十分發達。境內人員以漢族、苗族、仫佬族為主,不過,我們的導遊是56民族之外的“穿青人”。
下司古鎮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是“古苗疆棧道”的東線主線區域,最終成為古時黃金水道的“末端良港”。是清水江上游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商業要地。來自五湖四海的商人舉家遷徙,在下司定居、做生意,從而留下了諸多有特色的古建築。尤以徽派建築、閩南大宅、西洋建築為主。
走進下司古鎮,青石板路見證了元、明、清那個時代的繁華。街道兩側基本都是商鋪,檔鋪老闆們悠閒地在街邊燒火盆坐著聊天、烤火,要不是見到一座鼓樓,還真以為走進了一座江南古鎮。
下司古鎮保留下來的老建築有修建於明代後期的陽明書院、修建於清乾隆44年的大碼頭、還有清代中晚期的禹王宮等等。
其中禹王宮最有代表性,是當年湖南、湖北兩省商人的會館。
清嘉慶年間,下司被開闢為商埠,會館雲集,碼頭貨船擠破了清水江。清水江有兩座碼頭,一座被稱為大碼頭,主要用作貨物集散和百姓平日交通來往,還有一座小碼頭,只供官員和考取功名的人使用,至今,在小碼頭還保留有一座接官廳。
因為下司古鎮商業的發達,民國初年曾在此設立過“厘金局”用來對來往商船徵收稅務。當時,鴉片交易產生的高額稅收使厘金局大撈油水,為了保持高額的稅收,還規定鴉片商船被劫損失攤派到當地百姓頭上,導致百姓苦不堪言。直到1931年,厘金局才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下司古鎮還流傳著一個很奇特的傳說。清末民初,在下司古鎮經商的外地人,像那些湖南、湖北、江浙人,沒來幾年便個個都發了大財,但本地人無論做什麼生意,都只能發發小財,浪小根本激不起水花。當地人覺得下司古鎮的風水不利於本地人。
後來,有個賣棺材的當地人在山上建了一座廟,破了下司古鎮“發客不發主”的風水,接著,奇蹟便發生了,本地商人逐漸冒頭,最終出了幾個鉅富。從此,當地人便將此廟奉為神廟,每天都有人前來燒香求財,據說非常靈驗。不過,我們來此旅遊的時候,沒有找到這座叫“玉皇閣”的神廟,否則定要拜上一拜,說不定也能發個小財呢。
眾所周知,一個外地人匯聚之地,勢必與當地人產生諸多文化碰撞,下司古鎮也不例外。傳說,有個江西景德鎮商人曾在此賣瓷器,總是吆喝自己的瓷器摔不破,按照漢族文化來理解,摔不破的瓷器可稱得上質量上乘,但本地人偏偏不買,還很生氣。因為當地人認為能摔破的東西才吉祥。
還有一回,苗族人想請漢族人吃飯,便在河對岸大聲吆喝:“猛打”。在苗語裡,“猛打”是“你們快過來吃飯”的意思,但河對岸的漢族人聽了,嚇得心驚肉跳,還以為要打架呢。許多年過去了,56個民族一家親,下司古鎮的本地人對於外地來的遊客依然熱情好客,冬季烤火的時候,還會邀請一起暖和暖和,而且因為民風樸實,也沒有其它古鎮那麼商業化,讓人倍感舒適。
我們幾個小夥伴在碼頭為下司古鎮的美景流連忘返,江上的遊船吆喝我們上船遊玩,船票不貴,淡季的時候100塊錢可以包一整隻船,船主也不像我們遇到的其他景區的船主,拒絕了還糾纏不清,而是禮貌地表示理解,讓我覺得此地民風真是“接地氣”。如果時間足夠,真想主動承包一隻船,在清水江上游它個過癮呢。
下司古鎮觀景最好的用餐地在“望江酒樓”,能將下司古鎮最美的景觀盡收眼底。
在這裡,一定要吃“酸湯魚”。我曾經請教過貴州人酸湯魚的酸湯做法,據說主料是淘米水,將淘米水放進罈子裡,每天攪拌一下,放置一段時間後就會變酸,再搭配上西紅柿的酸,吃起來又酸又開胃,另外再加進一些魚腥草,味道格外酸爽,成為來貴州必吃的一道特色美食。
人們常說,來下司古鎮回看600年,如今多繁華,當年便有多繁華。用12個字總結為:河小船多、街小馬多、路小轎多。
TIPS:
下司古鎮門票:90元
遊船大船40元,小船30元,望江樓碼頭----古碼頭----月亮島----太陽島----返回望江樓碼頭,大船每30分鐘一班,小船每15分鐘一班,整個行程約45分鐘
交通:可乘高鐵至凱里南,然後打車前往下司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