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資料 陳一新: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總規劃師,一級調研員,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高階建築師。人稱“中心區之母”,所著《深圳福田中心區(CBD)城市規劃建設30年曆史研究(1980-2010) 》至今仍是研究福田中心區歷史的必備讀物。
口述:陳一新 整理:鄧曉偲
早在1989年,我就從上海南下深圳了。那個時候,上海賓館以西還是農田、魚塘和荔枝林,蓮花山腳下自然也還是一派荒蕪的郊區景象。此後的7年,我先後在深圳大學和深圳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1996年,我被抽調到深圳市規劃國土局直接負責中心辦(全稱為“深圳市中心區開發建設辦公室”) 的建立,從此,我的生命便與福田中心區緊密相連。
實際上,在我來到深圳的那一年,羅湖中心區就已經初步建成,之後的幾年經濟特區建設的重點逐步從羅湖向福田轉移。經濟的發展更是明顯地表現在對城市空間擴張的需求上。根據總體規劃的部署安排,福田中心區成為特區二次創業的空間基地。很多人會誤以為福田中心區是區一級的中心,其實不然,福田中心區從她出生之日起就是深圳的市級中心區,她是深圳經濟特區的中心,也是深圳全市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務中心和交通樞紐中心。
在1980年《深圳市經濟特區城市發展綱要(討論稿)》上,深圳就在蓮花山下選定了未來的城市中心。當時的構想是:“皇崗區(現名福田區)設在蓮花山下,以吸引外資為主的工商業中心,安排對外的金融、商業、貿易機構……為照顧該區居民生活方便,在適當地方亦佈置一些商業網點”。這不就是最早的產城融合,最早的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嗎?要知道,CBD這個名詞概念是上世紀90年代初才進入我國的,深圳是最早開始把這個概念實施到位的一個城市。當時咱們的定位功能就是城市中心區,這是一個相當超前的規劃。緊接著在1981年,深圳首次提出“全特區的市中心在福田市區”的規劃定位,到1995年,市政府同意正式將之定名為“深圳市中心區”。
實際上,無論現在還是未來,福田都會是全特區的中心。即使萬人矚目的前海中心區建成,也無法替代福田中心區,因為它們不是同構競爭的關係。許多人認為是福田中心區的建成導致了羅湖中心區過去有段時期的衰落,我卻不這麼認為。福田、羅湖兩個區域的功能是各有千秋的。羅湖的功能定位是國際消費商業中心,前15年的輝煌印證了這樣的城市規劃是準確的。而福田中心區則是新的行政文化中心、金融商務中心,前海將是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中心,它們功能上是沒有衝突的。當然,我們2010版的城市總規體現了“雙核驅動”理念,把福田和羅湖看成一個城市核心,把前海看成第二個城市核心。但我個人認為其實這是3箇中心,其他的中心都是區一級的層面。
深圳40年城市化發展成就創造了人類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蹟。深圳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980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900多平方公里,全市建築面積從109萬平方米增加到約10億平方米。可以說,深圳幾乎是從一張“白紙”上開始規劃建設,而福田中心區的建成史便是深圳經濟特區40年城市建設奇蹟的縮影。
1996年到2004年,是深圳城市功能定位提升、產業二次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市政府投資中心區公共建築和文化建築最集中的階段,政府投資百億元建設圖書館、音樂廳、少年宮、會展中心等設施。這8年也是深圳市中心區開發建設辦公室高效執行的時期。
記得1996年我剛來到中心辦工作的時候,這裡真的只有稀疏的幾棟樓,其他都是棋盤式方格網一樣的空地。至2004年,中心區六大重點公共設施工程已經全部完成結構封頂和裝置安裝,市民中心開始啟用,中心區第二代商務樓宇也陸續建成並使用,中心區規劃實施的輪廓初現。
中心區的發展歷程總的來說是深圳城市規劃歷史上一次頗為成功的探索實踐。直到2004年,這裡仍有十幾塊儲備用地,全部成為金融總部辦公樓,使福田中心區成為全市金融主中心,真正實現了城市規劃的功能定位並進入金融產業經濟發展的新階段。這是基於管理者的遠見,也是福田的幸運。
【來源:晶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