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唐代古塔,地位不輸大雁塔,遊客卻少,本地人說只怪沒收費

特別喜歡西安這座古城,十三朝古都,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蹟眾多,是國內文化旅遊的必去之處,我來過很多次依然意猶未盡,大雁塔、城牆、碑林、鐘鼓樓、大明宮等等,每一處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每一次去看都能感覺它們蘊含的寶藏取之不盡,每一個地方也都是拍照打卡的理想地方,但是還有一個小眾之處,常常容易被人們忽視,雖然它免費、雖然它有兩個景點在一起。

正宗的唐代古塔,地位不輸大雁塔,遊客卻少,本地人說只怪沒收費

正宗的唐代古塔,地位不輸大雁塔,遊客卻少,本地人說只怪沒收費

它就是小雁塔,我曾經問過一些遊客,為什麼不看小雁塔,幾種回答都讓人很尷尬:去了大雁塔還看什麼小雁塔,象個小公園一樣、免費的肯定沒看頭。在他們看來,有肉不吃豆腐,小雁塔就是這豆腐,免費的就不值錢。我突然就想到唐三藏用紫金缽換來的那段話:經不可輕傳,亦不可空取。容易得到的就不會珍惜,確實是至理名言啊,難怪現在有那麼多的高價景區,而且人氣火爆。

正宗的唐代古塔,地位不輸大雁塔,遊客卻少,本地人說只怪沒收費

鑑於這句名言,就有本地朋友說,小雁塔是到了收費的時候了,哪怕收十元錢。這個觀點我可不敢表態,怕網路上有成堆的雞蛋等著我,但是,我們也有必要看一下,這個錢值不值得收?

小雁塔,位於西安南門外一公里處,友誼西路和朱雀大街交匯處的東南角,與西安博物院渾為一體(鑑於它的獨特性,以後專門來寫),離大雁塔不到三公里,步行也就半小時左右。這裡在唐長安時是李世民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後用於建造薦福寺,小雁塔就是薦福寺內。就“出身”而言,我覺得它在皇家心目中位置是高於大雁塔的,畢竟,當初玄奘法師奏請建造大雁塔時,希望建30丈高,高宗李治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只同意建五層,沒想到才30年就倒了。而小雁塔一上馬就是15層,僅憑這一點,輕重可想而知。

目前的小雁塔景區呈南北中軸線佈局,從南向北依次是山門、慈氏閣、大雄寶殿、小雁塔、藏經樓、白衣閣、雁塔皮影戲、北門,因為歷史的各種原因,唐代的薦福寺所存的建築幾乎沒有了,很多都是後來重修的,但小雁塔卻是真正的唐代塔,經歷了多次災難能儲存至今,實屬不易。

我是看完了西安博物館進的小雁塔,所以我要從南門開始介紹,很多人說其實北門才是正門,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印象中大部分寺院都是從南門進出,不知道這是有什麼玄機還是因地制宜,歡迎本地或內行朋友指點一二。

現在的南山門建於清代,上蓋藍色琉璃瓦,門匾四個金字“最勝法門”,彰顯薦福寺作為皇家寺院的尊貴地位。聽本地人說,這個門和兩邊的側門一直沒見開過,應該是有什麼講究,我們外行人不懂也不會管它。

過山門沿中軸線走,石板路兩側的草地上放了很多石凳,有人說是拴馬樁,不過我見過的很多拴馬樁都是與人體高度差不多,這些拴馬樁的周身有很多細膩的雕刻,刻有祥雲、花卉、人物、獅獸等等,既有吉祥納福,又有鎮宅避兇的意義,只是不知道這些物件是不是寺院原有的文物,個人感覺好像從其他地方移過來的。

向前不遠就是世界大同的鐘鼓樓,外形與大雁塔的非常相似,似乎還更古樸大氣一些,畢竟這裡周邊很有很多高大粗壯的古樹,有細心的人研究過,十棵歷史最悠久的古樹中有九棵是國槐,一棵是楸樹,樹齡均在800年以上,生命力之強悍,令人歎為觀止。

鐘樓頂楣上赫然四個大字讓人精神一振:雁塔晨鐘,它就有赫赫有名的關中八景之一了。這就必須談到鐘樓上的大鐘了,它應當屬於鎮寺之寶,鑄於金明昌三年(1192年),高3.5米,寬2.5米,重達10噸。原來掛於渭河邊的武功崇教寺,後因渭河洪水沖毀寺院,大鐘沉於水灘。清康熙年間,被農民發現後被移到這裡。民間說法是:清朝時,寺內的僧人每天清晨按時敲鐘,聲音洪亮而悠遠,整個西安城都可以聽到,於是就有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但據考證, “雁塔晨鐘” 在唐朝義淨法師駐寺譯經時就有了,有詩為證: “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 它既是對“雁塔晨鐘”的生動描寫,也是對義淨惜時宏法的精神頌揚。只是時光荏苒,此鍾已非彼鍾。

再往前,穿過大雄寶殿,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小雁塔了。仰視寶塔,塔影秀美,古樸典雅,玲瓏挺拔,雖歷經千年滄桑,優美身姿依然令人神往,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小雁塔建於公元707年,一說是為義淨法師儲存經書所建,一說是宮人集資而建,進而延伸為悼念故人、祈福來世而建,這個問題就不能再往深處想了。兩種說法孰是孰非,難以考究,當然也不用考究,那是歷史和考古學家的事,我們遊者只管欣賞它的美感就夠了。

小雁塔初建時為15層,高45米,塔基11米,公元1556年(明嘉靖34年)華縣大地震給震倒了頂部2層,只剩下13層儲存至今。 小雁塔是密簷式方形磚構建築,每一層都有密集的磚砌輪廓,從上到下形成極具美感的線條,同時由於它整體是上收下放結構,又呈現出了優美的外輪廓曲線,給人以視覺上的舒適之感,欣賞小雁塔就像欣賞一樣穿越千年的藝術品,難怪會被譽為中國早期密簷式石塔的典範。100多年後,雲南大理崇聖寺依照它的風格建造了千尋塔,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

小雁塔還有一個看點就是神奇的“三離三合”。有史料記載,在它建成後的1200多年間,發生過較大的地震十餘次,塔身多次被震裂,然後隨後又神奇的自然癒合,這種情況發生過三次,其中一次就被記載在小雁塔北門楣上:“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這個“神合”玄機終於被後人揭開,其實是當初建造者的神技所至。那些能工巧匠把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小雁塔就像“不倒翁”一樣抵抗了數十次地震。真難以想象,上千年前的古人是怎麼具備這麼神奇的建造技藝的。

而小雁塔在我心目,同樣值得驕傲的還有它的堅強。它和承載它的薦福寺,在歷史上不知道經歷過多次戰火的洗禮,薦福寺不斷被毀而重建,如今幾乎找不到原跡的存在,而它,首可斷、身可裂,卻始終以殘缺而曼妙的身姿、堅強而自信的內心一直支撐著這一片文化的傳承,它在,薦福寺就不會被人遺忘,所經歷的歷史就在。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93 字。

轉載請註明: 正宗的唐代古塔,地位不輸大雁塔,遊客卻少,本地人說只怪沒收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