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憑海臨風的村落裡,曾經上演過一場延續數百年的抗倭風雲

這個憑海臨風的村落裡,曾經上演過一場延續數百年的抗倭風雲

2021年1月27日《莆田僑鄉時報》文獻名邦04版

這個憑海臨風的村落裡,曾經上演過一場延續數百年的抗倭風雲

遙 望 平 海 衛

平海,靜臥在平海灣畔的海邊小村。筆者曾逛過熙熙攘攘的漁市,也曾走進煙霧繚繞的城隍廟;曾在潔淨如洗的沙灘上徜徉漫步,也曾在月光鋪地的小屋中枕海聽濤。在筆者印象裡,她一直是個寧靜安詳的漁村。可誰知道:這裡曾經上演過一場延續數百年的抗倭風雲?

自明朝洪武、永樂年間開始,就有小股倭寇竄犯遼東、山東沿海;其後情況愈加嚴重,倭寇的魔爪逐漸南侵到沿海最為繁榮富庶的江浙以及福建一帶。倭寇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東南百姓深受荼毒。倭寇之患,遍及沿海六省,延袤數千裡,歷時數十年。蹂躪摧殘,國人為之死傷無數。

這個憑海臨風的村落裡,曾經上演過一場延續數百年的抗倭風雲

▲?平海衛城城隍廟

為防倭患,明朝開始在東南沿海設立衛所。據清朝谷應泰所著《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載:“(太祖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兩浙防倭衛、所。夏四月戊子,命江夏侯周德興往福建福、興、漳、泉四郡視要害,築海上十六城,籍民為兵,以防倭寇。增置巡檢司四十有五,分隸諸衛。”

其中的“興”指興化府,即現在的莆田。周德興在莆田境內設立了平海衛指揮司、莆禧千戶所,並有迎仙巡檢司、衝沁巡檢司、嵌頭巡檢司、青山巡檢司、吉了巡檢司、小嶼巡檢司和南日水寨等防衛機構,莆田前哨的戰略地位由此可見一斑。明代軍隊實行衛所制。衛是基本的軍事編制,大抵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長官為指揮使;下轄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為一千一百二十人,長官稱千戶。從此,五千餘名從四面八方徵募而來計程車兵,來到平海這塊海風凜冽、遍地鹽滷的貧瘠土地,築城屯糧,保家衛國。他們不但鎮守著這片海域的安寧,護衛著往來的商船,還形成了平海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遷徙,構築起平海數百年來的人文風華和市井百態。

洪武二十年(1387),周德興指派部下呂謙負責修築平海衛城和莆禧所等,平海軍民戮力齊心,共同修築起平海衛城這一重要國防工程。衛城位於埭頭半島東南角,背倚朝陽山,面向平海灣,三面臨海,易守難攻,周長2689米,廣4.67米,高8米。開設4個城門,分別為東門、西門、大南門、小南門,“各建樓其上”,“城北地勢峻,故不置門”,“築臺以瞭海洋”。衛城全部用石塊砌成,堅固高大。它與莆禧千戶所城、南日水寨形成犄角之勢,成為閩中門戶;並與福寧衛、永寧衛、鎮海衛等遙相呼應,連成一線,防備倭寇,鞏固海防。

這個憑海臨風的村落裡,曾經上演過一場延續數百年的抗倭風雲

▲平海天后宮前的師泉井

伴隨著衛所士兵的進駐,或隨軍而來,或就地聯姻,產生了為數眾多的家屬隊伍。他們開始融入莆田的當地生活,將這裡當成了自己的故鄉。為了解決軍隊子女的教育問題,明正統八年(1443),由衛指揮使王茂倡辦,平海衛學經朝廷批准設立。三十年後,因原有府州縣學數量供不應求,應當地士人的請求,衛學亦開始招收民戶生員。在福建沿海設立的三所衛學之中,平海衛學歷史最為悠久,其培養的生員也最引人注目:有明一代,這裡走出了64位舉人、13位進士,平海衛學成為古興化重教興文、學風鼎盛歷史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部分。為平海人黃杭高中進士而建的“進士坊”,至今仍高高聳立在平海衛城西門內、城隍廟東側,無言地展示著這個“東南僻壤”的興學驕傲。

嘉靖年間,平海衛陷於倭寇之手,衛學隨之被夷為平地。萬曆二年(1574),興化知府呂一靜等重建衛學。由禮部尚書陳經邦等撰“萬世師表”等題詞,衛學重興。清順治年間,沿海截界,衛城遭廢,衛學移建。光緒年末,衛學廢止。現在,位於平海衛學遺址上的是平海小學。當年格局完整的殿堂今已無存,僅有小學大門的“萬世師表”石刻,以及未署名的“衛學儒林”“海濱鄒魯”石刻和“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等石碑,被精心鑲嵌在小學的鐵門兩側。今天,這裡每日依然書聲朗朗,軍戶的後人與土生土長的莆田人同窗共學,“文獻名邦”的重教習氣薪火傳承、歷久不衰。

在興建平海衛城的過程中,周德興命人拆除了黃石東甲遮浪唐建鎮海堤的石材作為建築原料,致使黃石沿海數十村莊此後飽受潮襲水淹之苦,給莆田南洋平原帶來重大隱患,釀成巨大災難。這也是周德興在平海與黃石兩地獲得截然相反評價的緣由:對於生活在平海衛的百姓而言,周德興既是家園的建立者,又是永遠的守護神。人們將之尊為平海城隍廟的主祀,每年正月初九,畢恭畢敬地向他上供,抬他出遊;而在黃石村民的口中,更多強調的卻是祖先因之遭受的巨大苦難。歷史的陰差陽錯每每令後人掩卷太息,唏噓不已。

平海衛城建成之後,作為當時福建陸海兼防較為完整的海防體系中重要的一環,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在防禦倭寇的侵犯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時倭寇侵犯通常都是從海上乘船結夥而來,有了城池和水寨,加上重兵把守,整個防禦體系互為犄角,水陸相互支援。由是倭寇侵犯活動雖然猖獗,但難以染指福建、興化。一旦來犯,當地守軍就憑藉堅固的防禦工事給予堅決打擊。是故明前期,福建、興化平安無事,莆田人也借來了近兩百年難得的和平時光。至明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兵額不足,軍紀鬆弛,官兵日益缺乏戰鬥力,南日水寨移至吉了,倭寇乘虛而入。

這個憑海臨風的村落裡,曾經上演過一場延續數百年的抗倭風雲

▲ 正月初九平海城隍爺巡遊

據《莆田縣誌》記載,嘉靖四十一年(1562)冬天,倭寇分兩路大舉進攻福建沿海。其中一路從廣東南澳(今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登陸,一路進犯龍巖、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正當莆田人民沉浸在準備過春節的歡樂氣氛中時,一隊倭寇突臨城下。由於明朝守軍兵力薄弱,也沒有做好充分的防備,倭寇很快就攻陷了興化府(即今莆田城)。

倭寇在興化府裡見人就殺,入門就搶。莆田軍民被殺三萬餘人,傷者無數。一時間,興化府變成了“人間地獄”,屍橫遍野,哀鴻一片。為了躲避兵燹,莆田人民根本無心過節,紛紛逃離家園,到山裡躲藏。

倭寇在興化府裡肆虐了兩個月。城裡的人都跑光了,只剩下一座空城;再加上遍地屍體,惡臭難聞,倭寇只好退出興化府,轉而佔據平海衛為巢,大肆擄掠和屠殺百姓。堅守了一百七十五年的平海衛城,終被窮兇極惡的倭寇佔領。

作為首個徹底淪陷的府城,興化的失守令朝廷大為震怒。為了消滅盤踞在平海衛的倭寇,明廷任命譚綸為福建巡撫,指揮福建總兵俞大猷、浙江副總兵戚繼光、廣東總兵劉顯三路大軍會戰平海衛。譚綸針對平海衛三面環海,易守難攻的特點,決定採用水陸聯合,中間突破,左右夾擊的戰法,由戚繼光擔任中軍,劉顯為左軍,由陸路進攻;俞大猷為右軍,率水師從海上進攻,斷敵逃路。三路大軍互相配合,戚繼光首先從中間突破,劉、俞水陸夾攻,吹響了進攻倭巢的總攻號。平海民眾也踴躍助戰,供水送糧。整個戰役持續一天半,共斬敵2400餘人,生俘1000餘繳獲船隻50多艘、武器無數,解救被擄百姓3000餘人,我軍僅陣亡16人,一舉掃平平海衛倭巢,並乘勝收復了興化府。此役的完勝,極大地鼓舞了莆田人民抗擊倭寇的堅強鬥志。隆慶四年(1570),平海衛城得以重修。

這個憑海臨風的村落裡,曾經上演過一場延續數百年的抗倭風雲

▲? 戚家軍抗倭

被迫逃離的老百姓聽到戚繼光大軍收復興化府的訊息後,紛紛回到了家鄉。這時候,已經是二月初二了。他們忍住心中巨大的悲痛,一邊掩埋親友的屍體,料理後事;一邊收拾破碎的房屋,重建家園。亡者已逝,生活還得繼續。他們約定,在二月初四這天,重新過一次大年。一方面,有化悲痛為力量的含義;另一方面,又有迎接、慰勞戚家軍的意思。

倭寇留下的罪孽和仇恨,從此深深地印刻在莆田人的過年習俗之中:當地百姓形成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三十辭舊,在二月初四迎新過大年的風俗習慣。十二月三十被稱為做小歲,二月初四被稱為做大歲。不過,這樣一來,春節就會拖得很長,足有一個多月;同時,二月裡氣溫復甦,農事繁忙。如果在二月過春節,會與農事發生衝突。?大家又將二月初四做大歲,提前至正月初四。

戚繼光大軍收復失地的日子不一,使得莆田各地過春節的日期也各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莆田下屬的仙遊縣則是大年初五。

在中國其他許多地方,嫁出去的女兒,會在正月初二這天帶著夫婿、兒女回孃家拜年。莆田老百姓為了懷念被倭寇殘害的親友,卻將正月初二定為“探亡日”。每到這一天,大家都要呆在家中,不串門拜年或走親訪友,以免把黴頭帶給別人,這也是莆田過年與眾不同的地方。

另外一個獨特的過年習俗也反映了莆田人民揮之不去的悲傷:眾所周知,春聯的顏色為大紅,象徵著紅紅火火,是家家必須要遵守的,否則就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仙遊等地,人們會在紅色的春聯紙上,留著一段約10釐米的白色紙頭,以痛悼殘死於倭寇屠刀之下的親人。這種春聯,又被稱作“白額春聯”,沿用至今。

這個憑海臨風的村落裡,曾經上演過一場延續數百年的抗倭風雲

▲ 莆仙地區的白額春聯

朝代更迭後,明朝遺將施琅降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身為福建水師提督的施琅兵駐平海衛,在平海灣畔訓練來自各水師衙門的水兵。朝陽山下的“師泉井”正是當年大軍的用水之地。翌年,施琅率領三萬水師,移兵東山,開啟了一生中最為榮耀的征程。從東山島銅山出發的施琅水師,經過數月激戰,全殲鄭經主力水師,最終收復臺灣。

自明代以降,平海衛城一直是祖國東南的海防要地,獨具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平海成為我國牢固的海防鏈條中的重要一環。上世紀60年代,平海衛城拆毀,至今僅存遺址。從此,這座承載著無數鐵血與榮辱的古城逐漸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只有零星散露於朝陽山上的殘垣斷壁、矮牆缺石,似乎還在提醒著後人這裡曾經的苦難和輝煌。

六百多年過去了,當年的烽火硝煙早已散去,當年的堅城利炮再無覓處,只有從五湖四海遷徙而來的五千餘名將士的後人,依然生活在這座憑海臨風的村落裡。他們早已淡忘了祖上的來處和名字,卻都習慣了這裡的潮漲潮落、雞鳴狗吠。他們用百多個不同的姓氏,頑強地維繫著與祖先的血脈相聯。他們在屬於自己的共同節日裡,會齊聚家鄉,用與眾不同的城隍信仰,紀念他們鎮海戍邊、保家衛國的熱血先人,也祈求這塊海風勁吹的土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遙望平海衛,遙望城隍廟,就是銘記一段威鎮海天的傳奇歷史,銘記一種興學重教的悠遠傳統,更是銘記一則家國興衰的曲折往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955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個憑海臨風的村落裡,曾經上演過一場延續數百年的抗倭風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