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鄉 橋上江南

中國戲鄉 橋上江南

新南橋景緻。

在有著“東方威尼斯”之稱的水鄉古城蘇州,要問哪個鄉鎮的橋最多?位於姑蘇之北、有著“中國民間戲曲文化之鄉”美譽的相城區北橋街道,肯定得有個席位。

北橋境內河道縱橫,水網交織,南有漕湖,西有鵝真蕩,全境被湖、蕩、河、塘包圍,共有大大小小的河流百餘條,總長度超過100公里。

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為伐吳在此開挖漕湖;孔子的弟子公冶長為方便交通,帶人在此開挖冶長涇……

水盛則橋多。“只要出門就遇橋,只要走路必過橋”。但北橋究竟有多少座橋?當地人也說不清楚。

北橋,古稱蓮花鎮,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康熙年間,北橋被稱為南北橋市,有南橋和北橋兩座石橋,北橋因商業發展較快,清代成為集鎮,鎮以橋名。

現存於今的古橋,大多於清代或民國時期重修。其中較為知名的石家橋,重建於清朝宣統元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此橋結構堅固,形式優美,橋洞呈半圓形,像半輪明月。橋西側有一對聯“雁齒雲平虹腰水映,驢騎月冷馬印霜驕”,東側也有一副對聯:“紅板夕陽下數題詩客過,蒹葭秋水澶偕榮古人來”。

橋與水,見證了北橋3000餘年的浮沉,連線著北橋的過去和未來。因水與橋而興盛的北橋,依舊保持著水陸共行、“人家盡枕河”的江南水鄉應有的模樣。

千百年來,勾連起蘇州南北水路交通的繁茂水系,將北橋推上了商貿重鎮的地位。

自古繁華的北橋,商賈大亨往來不絕,南北文化在此交相輝映,戲曲藝術在此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北橋人對戲曲有著深厚的感情,喜愛演唱錫劇、滬劇、越劇、京劇、黃梅戲等,尤其擅長錫劇。

因水運而繁華的北橋,也滋養和孕育了一代代的藝術名家。北橋戲臺多,戲曲人才層出不窮。清代戲劇家尤侗,就是北橋尤家人。

這位名士善詩詞精戲曲,一生著述等身,修過《明史》,還編寫了《讀離騷》《吊琵琶》《桃花源》等多部雜劇,並家置女樂歌童,親自教習排演。

曾經,北橋人闕阿水到上海討生活,從唱小熱葷、獨腳角戲開始謀生,之後班子逐漸擴大,組建了老上海第一個滑稽劇團。

闕阿水的一雙子女笑嘻嘻和笑奇奇後來成為滬上滑稽界的開山前輩。當代著名滑稽演員筱聲咪也是北橋闕家後人。

還有彈詞名家茅雨庵、俞筱雲、郭彬卿,二胡名師俞小和尚等等,都是從這裡出去的。

城隍廟內,留存至今的古戲臺,至今音韻繞樑不絕。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都有當地票友登臺獻藝,臺上演繹得惟妙惟肖,臺下觀眾聽得如痴如醉。

這座明清時期所建的古戲臺,雕樑畫棟,傳承了歇山式屋頂、飛簷翹角的明清戲臺建築風格。戲臺為高臺閣式建築,簷高7米,檯面闊3間,進深1間,臺高3.2米。東西兩側建有看戲的廂樓6間,呈“四合院”式。臺前是中心大院,院內青磚鋪地,約200平方米,是相城地區僅存的古戲臺。

在唐代,北橋就有儒教鄉的美譽,歷史文化名人輩出,崇文重教的傳統更是延續至今。作為中國首個鄉鎮級“中國民間戲曲文化之鄉”,北橋加快傳承保護,在“情韻戲鄉”中,激發著北橋人鄉村振興的文化自信。

依託校園陣地,北橋累計培養了500多名技藝精湛的“戲曲小藝人”,特別是少兒評彈娃娃更是走出了國門,用吳儂軟語向全世界觀眾展示水鄉風情、北橋風韻。

以水之柔構建詩意江南,以戲為名增強文化自信,如果你來蘇州,我要請你到北橋走一走,看看舊時的江南、今日的繁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1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戲鄉 橋上江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