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海”到“全球化”,中國品牌要走哪些路?

這兩年的出海圈,早已不是過去的模樣。

十年前,一家海外行車記錄儀評測網站嶄露頭角,其賣點就是列出時下不錯的行車記錄儀品牌,除了歐美和中國臺灣地區的老牌公司,剩下的基本都是拗口的英文字母排列組合,或者乾脆就是複雜的數字字母組合,看上去神秘且硬核。當然,這些產品不出意外都是國內的出海貿易公司。在那個時候,要找到他們的真身還要費一番功夫。

而現如今再次訪問這家網站,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有70邁這樣的米家生態鏈的優秀企業,也有Roav這樣來自出海成功案例安克的衍生產品。奇怪的產品型號和品名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使用者很容易就用常見的商品標識(1/2/3、Pro、S、+)來區分產品的迭代,在核心技術上,新晉的產品也可以更方便地找到後續的更新維護和功能增強,有各種的渠道可以聯絡上品牌方,或者加入產品的粉絲群與工作人員和同好進行互動,幫助產品提升,一改此前一錘子買賣,錢到賬就“撒手人寰”的情況。

行車記錄儀在這十年的演進,是高速發展的出海產業的縮影。在如此垂直細分的領域,以往基本以白牌貼牌為主力產品,現在也都轉換模式,要麼在國內作出成績之後進入國際市場,要麼直接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步步為營。更不用說還有更多比行車記錄儀還要成功的出海領域,比如Roav的母公司安克,已經在全球市場成為充電器和數碼周邊的重要品牌,還有去年一炮而紅的時尚平臺Shein,還有在日本打出一片天地,在北美KOL圈掀起一波國潮熱的美妝品牌花西子。

這些成功的品牌,接著中國製造這四個字後面強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成功扭轉了人們心目中中國製造商品的低質低價形象,並讓全球更多消費者認可中國品牌。而在疫情和全球電商滲透率提升的雙重影響下,全球消費者不僅對產品和品牌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更便捷地獲取高質量和能享受時間更長的產品,而且開始重視起商品的附加屬性,比如品玩之前報道過的中國香港品牌Casetify,就用一個個高階聯名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手機保護殼帝國。

附加屬性還包括品牌的形象,產品的售後服務質量以及口碑,也就是種草這種社交網路時代才會無限放大的影響力模式。

2008年成立的SHEIN,就在它成立至今的每一個節點成功地獲取了社媒紅利。從剛開始的Sheinside婚紗業務,到確立跨境女裝產品線,一路經歷了Facebook爆發期、電商增長期還有現在的社交媒體流量增長期。此外,SHEIN與眾不同的是它堅持深耕DTC模式,透過不斷的收購和業務延展來拓展自己的版圖。SHEIN的另一個長處在於對供應鏈和倉儲物流的佈局,而在長期與使用者的直接溝通下,沉澱使用者資訊,從中獲取產品的靈感,向用戶提供他們需要的服飾。

在不斷的規模化中,SHEIN需要面臨許多挑戰。比如在亂局之中,SHEIN是第一個爆款快時尚跨境電商,在整體跨境圈相對低調的風氣下,SHEIN能否在運營模式和永續性上抵禦住來自全球的SHEIN殺手,在SHEIN的模式被學習透徹之後,如何補充短板。此外,對於其他傳統快時尚的復甦,SHEIN能否想出破解的招數?是利用現在的熱潮將快閃店模式固定下來,用實體店鋪對沖實體店鋪,還是借力電商平臺,增加SHEIN在網路上的曝光度。

從“出海”到“全球化”,中國品牌要走哪些路?

另外,在法律更為健全的發達地區,SHEIN的樹大招風是否會有一定的風險,比如抄襲、使用者資料隱私、勞工與工廠環境等等。這些環節的增加都會增加成本,並且伴隨著風險。

儘管面臨著重重困難與挑戰,出海圈的快速迭代和發展已經明確顯示了,中國的消費品牌比以往更有機會成為全球使用者熟知的品牌。未來更多的中國品牌會覆蓋全品類,並且是“生而全球化”的品牌。他們將會用先進的理念和創新串起全球化的團隊,服務全球客戶。

以美妝賽道為例,CBNData第一財經資料中心釋出的《2021美妝行業趨勢洞察報告》資料顯示,國貨美妝出海規模增長超10倍。Google聯合德勤釋出的《2021中國跨境電商報告》則顯示,在跨境電商大潮之中,美妝個護品牌呈現高速增長趨勢,很多品牌增速接近200%,且核心產品價格突破了50美元。

在日本和美國市場收穫認可的花西子就是這一波熱潮的受益者之一。實際上,在花西子等新銳品牌誕生之前,國貨美妝就曾爆發過一次出海潮。但那時的產品並沒有打響知名度,完全是藉由價效比和國內的口碑進行試水。而花西子則是透過與慣常的亞洲美妝或歐美妝容不同的彩妝產品,融入東方美學和哲學來打動消費者。除了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以美妝產品的形式巧妙結合,在國際美妝市場傳達獨特的理念。花西子還會針對不同市場調整策略,為進一步契合日本消費者需求,花西子曾將日本市場的主推口紅色號調整為焦糖楓葉色、桃色和玫紅色。最近,花西子的產品“百鳥朝鳳彩妝盤”還被日劇《ANIMALS》設定為劇情主要產品,向更多日本觀眾傳遞東方美妝。

花西子在美妝領域的突破,當然和他們品牌與眾不同的定位有關,花西子的成功,也被很多人解讀為東方美學在世界舞臺上覆興的一個樣板。那麼,來自中國的國際品牌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就是目前我們看待品牌出海的思考之一。

如果說美國的品牌、跨國企業可以帶有強烈的美國風格,這包括產品本身和企業文化,那麼中國的品牌、全球企業又能帶來什麼?是產品一定要與中國風進行結合?還是員工接受中國的企業風格,將中式思維運用到工作之中?

隨著品牌全球化的程序不斷深入,我們越來越不需要沒有“全球化思維”的企業。索尼、三星這樣的跨國企業,即使從企業本身到產品已經基本淡化了地域的特徵,但他們的成功和在全球的攻城略地,實際上給消費者表現的是他們的母國本身的實力和文化。人們會把索尼在各個領域的領先技術與日本的工匠精神聯絡在一起。人們在誇獎德國汽車的同時也不會忘記稱讚日耳曼的民族性,即使這些產品早已不在當地生產,甚至沒有本國人參與開發和設計。

前段時間,《2022中國品牌出海服務市場研究報告》就提到了關於出海發展的四個階段。報告認為,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從業者應該清楚地意識到,海外不僅是賣貨的目標市場,儘快成為全球化的公司,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護城河。那些“生而全球化”的品牌企業將成為新時代的主角。儘管當前第四階段尚未到來,但是已經有非常多的品牌在創立之初就具備了全球化思維,他們以全球人才為基礎,打通海內外市場,同時擁有優秀的全渠道經營能力。

的確,在中國企業全球化的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擴張路徑,或透過收購,或透過海外人才的招募與培養來實現自己的全球化組織架構建設。比如吉利控股的多次收購,不但拓展了自己的商業版圖,也在業務層面促進了國內業務的信心,將國際業務與國內業務更加全面地進行結合。

從“出海”到“全球化”,中國品牌要走哪些路?

從品牌出海第三階段向第四階段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於尚處年輕的中國企業,鍛鍊管理能力,提高處理複雜業務和全球業務的水平就成為當務之急。而對於已經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中國企業,如何利用外部資源理順流程,如何減少關鍵職能的低效,獲得核心資源,提升企業與產品競爭力就成了重中之重。此外,建立人才庫和國際化技能與理念也是這些公司亟待解決的挑戰。

而對於下一步的全球化企業,如何設立戰略重心與價值主張,包括品牌定位以及文化和人員又成了新的要考慮的問題。為了抓住海外市場的新機遇,中國企業需要從全球視角重新塑造業務模式及組織架構,雖然這可能導致國內外業務運作方式的巨大差異。為了提升海外市場品牌認知度,中國企業還需要重新定位品牌,比如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和積極的社會影響。

無論如何,中國品牌出海,除了有過硬的產品實力、創新的技術發展之外,還需要更具有全球化的組織架構佈局和全球資源的整合能力、發展格局。真正打造生在中國,長在全球,具有全球化影響力的品牌和企業。

封面圖來源:Photo by Luca Florio on Unsplash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32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出海”到“全球化”,中國品牌要走哪些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