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辦戲劇節的初衷,是延長人們在景區的消費時間——看場戲,不得不留下來過夜,於是在旅遊景區裡閉門搞文化活動且統一收銀,迅速重塑了原本陷於蹄髈、粽子、臭豆腐的古鎮形象……這是一個小鎮文旅融合的模式。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又需要怎樣的文旅融合演出活動呢?
首先,要考慮的是,要為上海樹立怎樣的城市形象?如何從中窺得16個字的城市精神?這一最高宗旨甚而高於產業需求。畢竟,無論是一日遊、兩天三晚還是一週——無論遊客決定以濃縮版、標準版還是豐富版的活動來了解上海,都應該儘量不讓四方遊客對上海城市精神的理解大相徑庭。圍繞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做文章,是基本的。
其次,要考慮文旅融合如何結合產業需求。文旅融合演出活動應該是一臺可以覆蓋全年齡段、可以長期持續因而必須自我造血的專案。駐演,就是其中一種常態,演出時間越長,單場成本越低。目前,最具有生命力的駐演節目可謂是《時空之旅》,15年來成為海內外遊客來上海的必選項,新近還推出新版本,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也是駐演“黑馬”。“海上生民樂”駐演專案頗具國際視野,以牆體燈光秀、沉浸式展覽和音樂現場“三位一體”的國際化、全年齡語彙推廣了中國民樂——事實上,二胡、嗩吶、揚琴等樂器也是從絲綢之路上走來的“混血兒”,但我們從中窺得了中國古典美學理念,也看得出自古以來的海納百川。
重要的是,必須懂觀眾心理——上海本土觀眾、上海之外的國內觀眾以及將來會來的境外遊客,他們對文旅融合演出專案的期待不盡相同。正在興業太古匯舉行的《玩味探險家》有著令人期待的環境——每個人坐在熱氣球形狀的餐桌裡,被播映著全球旅行主題畫面的環幕包圍,既是演員又是服務員的工作人員在俄羅斯、巴西等不同國家地域文化情境下舞蹈之餘上菜。這一由英國引進的文旅演出,強調互動性勝過菜品的正宗——這對凡事都可以歸結為“吃”的中國觀眾來說,頗為值得“玩味”……
朱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