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
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
玄奘為儲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
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
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已然成為西安必去的旅遊景區。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大雁塔改建了多少次?
大雁塔傾斜的原因是什麼?
大雁塔景區還有哪些好景色?
圖源曲江新區
大雁塔的前世今生
大雁塔的修建,背後有著深厚的淵源和曲折的故事。有史籍記載當時長孫皇后早亡,太子李治思念母親,便在唐長安城晉昌坊,修建了大慈恩寺,由玄奘擔任這座寺院的主持。
玄奘為了貯藏譯出的佛經,和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等珍寶,主持設計了大雁塔。
大雁塔建在寺內,初始為五層,後來唐高宗命人加升至九層,於後唐時期降為七層,這期間,大雁塔經歷了五次改建。
大雁塔是典型的樓閣式磚塔,佛教的塔還有密簷式、覆缽式等多種型別,密簷式塔當屬小雁塔最為出名,雁塔晨鐘為關中八景之一,覆缽式塔則屬於藏傳佛教,繼承了南亞、東南亞的佛教建築風格。
佛塔多用來貯藏經書、供養舍利和禮佛尊佛等,最早起源於古印度,傳入中土後,融合中西方文化,是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大雁塔傾斜
大雁塔是今天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座能夠登臨的古塔之一,雖然幾經損毀,但歷經修復,至今依然保持著唐朝時的形制,這座64米高的磚塔如今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被列入2015年“應對氣候變化,記錄中國”考察行動的第一站。
圖源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一座傲然屹立了千年的古塔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聽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這樣的影響卻是真實存在的。
雖然沒有比薩斜塔那麼著名,大雁塔也是一座“斜塔”,只要將它與大雄寶殿的屋頂相比較,就會發現它明顯地向西面傾斜,即使它傾斜的角度不到一度。
導致塔身傾斜的原因顯然非常複雜,包括地震、周圍地址條件的變化,以及其他一些人為破壞,但是水的變化可能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表以下,含水層與隔水層往往交替存在著,而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一般都“囚禁”著承壓水,如果鑽開其上的隔水層,由於壓力被釋放,這些承壓水就有可能會噴湧而出,形成噴泉。
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承受底層壓力的同時,這些承壓水也會給地表的岩土層提供一個支撐的力量,如果這些承壓水層乾涸的話,顯然地表的支撐力會受到影響。
盛唐是中國歷史上平均氣溫較高的一個時期,那個時候關中地區降水豐沛,洪澇災害多發,地下水顯然處於一個比較飽和的狀態,而隨著宋朝氣候轉冷,關中地區氣候逐漸變得乾旱起來,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勢必影響到土地對塔身的承載能力。
圖源網路
最晚至1719年,人們就已經發現大雁塔開始出現傾斜,而隨著20世紀60年代大雁塔附近過量開採地下水,承壓水水位大幅下降,從而引起地表的不規則沉降,大雁塔由是傾斜得更加嚴重起來。
1985年,傾斜距離約998毫米,到1997年,傾斜距離達到峰值1010.5毫米,而隨著人們的重視,大雁塔周圍的五百多口地下水水抽水井被關閉,並開始回注地下水,大雁塔日漸傾斜的現象得到遏制,並開始回彈。
這兩年,大雁塔的傾斜程度已經恢復到了1985年的水平,那是不是希望西安能下更多的雨呢?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分管業務的劉忠副所長並不同意:對於塔身的保護而言,降水其實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地下水的補充有可能可以抑止古塔地基的沉降,但是降雨本身會對塔身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
塔底部的磚石會受到雨水的浸潤,而這樣的浸潤對於古塔的儲存是有很大危害的,這會加速磚塊表面的消解。降水並非純淨水,而雨水進入地下之後再次浸潤上來,顯然會攜帶更多的鹽類成分。
這些鹽類成分隨著水分浸入磚塊之後,隨著磚塊逐漸乾燥,它們會漸漸結晶出來,體積膨大,從而影響磚塊的穩定性,就像植物的根劈效應一樣,只是更加微觀。
圖源網路
為了儘量減少這些因素對塔身結構的影響,大雁塔保管所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對塔頂的磚塊進行了“有害物質脫離”工作,採用工藝吸附技術將那些討厭的鹽類溶解出來,並去除掉。
當然這樣的工作不可能頻次太高,一般是十年進行一次。因為要搭腳手架去塔頂取磚,本身對塔身就是一個破壞。
“文物保護和很多行業並不一樣,我們就希望它們能保持現狀,不論是氣候條件還是文物本身,”劉忠副所長表示,“干預越少,保護越好。”
大雁塔景區還有哪些好景色
1、音樂噴泉
大雁塔北廣場擁有亞洲最大的水上音樂噴泉表演,它擁有保持最清潔、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長的光帶、世界首家直引水、規模最大的音響組合等多項紀錄。
圖源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2、水舞光影秀
大雁塔每年的水舞光影秀都非常讓人震撼,透過聲音、燈光、影像的交錯配合,將西安的人文、地理元素都囊括其間。
當古老的大雁塔遇上現代的光影夢幻,堪稱史無前例的視覺盛宴,每一幀畫面都可以用來當屏保。
圖源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本文觀點來源:
| 編輯:小科
| 稽核:科普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