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作為憑證的物品被稱為信物。不管信物為何、價值是否貴重,信物總會有一定來歷或與自己有特殊的關係,其精神上的含義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錢來衡量的。贈上了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
同心結
同心結是一種古老而寓意深長的花結。由於其兩結相連的特點,常被作為愛情的象徵,取“永結同心”之意。
《詩源》裡有一個故事,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文胄送姜氏一枚百鍊水晶針作為信物,姜氏開啟箱子,取出連理線,穿上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了,相對其他的信物,同心結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為它融入了戀人的巧思。
戒指
用戒指作為信物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裡。
手鐲
梁朝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跳脫即手鐲,也是古代常見的信物。
纏臂金
纏臂金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
朱淑真在《恨別》中寫道:“調朱弄粉總無心,瘦覺寬餘纏臂金。別後大拼憔悴損,思情未抵此情深。”纏臂金是古代女子普遍的飾物,因而常被作為信物,送給心愛之人寄託情思。
玉佩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所以《詩經》裡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古代女子為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簪
簪是男子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經常將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郎,很多悽美的愛情故事就因一支髮簪而發生。《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準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
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髮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溼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耳環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耳環作為信物常常透露出悲情。古代人很看重耳環的裝飾作用,有“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的說法,因而耳環也常常令人睹物思人。
香囊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紅樓夢》裡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
梳子
結髮同心,以梳為禮。我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意思。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美好祝願,也有愛意傳遞。
繡帕
古代繡帕多用於傳情,帶著說不清道不盡纏綿之意。古書有云“有女子,手執羅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佇立於萬花從中,藉著帕角飄忽,暗送秋波。既掩去了露齒尷尬,又可平添幾分嬌媚。
古代交通不便,出趟遠門,就要執手相看淚眼,到斷腸時候,終於不甘心,腰間解下玉佩,發上拿下簪子,袖裡掏出摺扇,紛紛交到對方手裡。信物就像是一隻情錨,永遠泊守在你曾經駐足的情舟的水底,它是一封見證男女之愛的信使之函。
注:本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與欣賞,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