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多山,地理與心理的兩種認知造就了兩個“西山”概念——大西山和小西山。大西山連綿起伏,北起居庸關關溝,南抵拒馬河谷,東臨北京沖積平原,西與河北省交界,跨越昌平、石景山、門頭溝、房山等區,是北京西部山地的總稱,屬於太行山脈。而小西山沒有清晰的地理界線,只是一個人文概念。老北京人所說的西山,是指距離北京城區最近的西部山地,其不以磅礴雄偉的氣勢取勝,卻以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被人稱道。
在長安街西延線上,自東向西依次分佈著八寶山、老山和石景山,這三座小山海拔不高,其貌不揚,卻隱藏著無數故事和傳說。如果說一方水土成一方氣象,那麼就人文而言,這些小山可謂氣象萬千。
永定河東岸的石景山有“燕都第一仙山”之稱 攝影:嶽強
八寶山出土《華芳墓誌》
從天安門一路向西,過了玉泉路,便是八寶山。將永定河沖積平原上的那片殘丘稱作“山”,似乎有些勉強——論高度,海拔僅103米;論形狀,幾乎看不出山的輪廓。
很久以前,八寶山是北京西郊的一片墳場,既有尋常百姓的墳塋,也有達官貴人的陵墓。1965年7月,地鐵一號線施工時,在地鐵八寶山站東北側挖出一座橢圓形券頂古墓,經文物部門鑑定,此乃北京地區罕見的西晉古墓葬。於是,文物工作隊迅即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儘管這座古墓曾兩次被盜,但仍出土了大量國寶級珍貴文物。比如:《華芳墓誌》,全文1630字,為北京地區已知字數最多的晉代墓誌銘,文中確定了燕國薊城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史地考古價值,也是研究西晉士族制度的重要史料;骨尺,長24.2釐米,寬1.6釐米,為北京地區現存最完整的標準晉代古尺;銀鈴,直徑2.6釐米,球體上部以銀絲編成樂工8人,分別吹奏笛子、排簫、喇叭等樂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墓主人華芳為華歆的曾孫女,而華歆在曹魏時期位列三公,是曹操的股肱重臣,陳壽所著《三國志》和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都有他的身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華芳墓誌》的作者為華芳的丈夫、幽州刺史王浚。據史料記載,王浚曾參與西晉八王之亂,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他不惜引進北方遊牧騎兵,攻城略地,殘害百姓,《晉書·王沈附王浚傳》稱其“為政苛暴,黔庶荼毒”。然而,在妻子華芳面前,王浚卻是一個憐香惜玉的暖男。從18歲嫁給王浚到37歲因病去世,華芳與王浚共同生活了近20年,情深義重,留下了一段伉儷佳話。華芳離世後,王浚悲痛欲絕,親自為愛妻寫下了蕩氣迴腸的墓誌銘。如今,八寶山古墓群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顧名思義,八寶山與“八寶”有關。而對於“八寶”的內容,眾說紛紜。有說是山上曾有藏寶洞,洞中有八種黃金物件;有說是曾有八色土;有說是八寶山曾出產八種建築材料,即大白、青灰、紅土、坩土、黃漿、板岩、砂岩、馬牙石;還有一種說法,是山上曾有多種寺院,人們便取意佛家的八種聖物,將此山稱為八寶山。
傳說終歸是傳說,信則有,不信則無。如果說這些傳說有什麼現實意義的話,那就是成就了八寶山的鼎鼎大名。
老山有漢代王陵
坐落於長安街西延線北邊的老山,古時稱鰲山,因為山形酷似一隻巨大的海龜。這隻海龜在永定河沖積平原上蟄伏了多久,已無從考證。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海拔百米的山丘沒有長高,卻留下眾多傳說。
在成為郊野公園之前,老山南麓曾有幾個形狀怪異的土堆,彷彿倒扣在地上的計量糧食的器具——鬥。相傳,那是楊六郎屯土退遼兵時留下的。不過,老山的名聲大噪,卻是老山漢墓的發掘。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漢代大墓所獨有的“黃腸題湊”。東漢經學家鄭玄在為《禮記》做註釋時曾寫下這樣的文字:“題,頭也;湊,聚也。”專家由此推斷,“題湊”就是將切割成長條狀的木頭碼放在一起,形成一堵木牆。“黃腸題湊”是指用柏木條碼成的木牆,因為柏木心是黃色的,切割成長條狀後,宛如一根根黃色的腸子,故稱“黃腸”。
老山漢墓 攝影:嶽強
老山漢墓俯瞰圖呈“回”字形,“題湊”牆在墓室中圍成兩道迴廊,即外迴廊和內迴廊。外迴廊相當於外院,內迴廊相當於內院,棺槨放在內迴廊圍成的後室中部,是墓室的核心位置。儘管相隔兩千多年,但那些長方形木條一根挨一根整齊地碼放在一起,仍顯得十分堅固,絲毫沒有傾頹的跡象。
那麼,老山漢墓的主人是誰呢?據專家推測,她是漢武帝之子燕剌王劉旦的王后。北京地區處於中原與塞北對峙的前沿地帶,將自己的三兒子劉旦封至燕地為王,可見漢武帝對劉旦寄予厚望。然而,劉旦經不住皇位的誘惑,當他的大哥劉據死於巫蠱之禍,二哥齊王夭折,他看到了繼承皇位的希望。公元前88年,漢武帝病重,劉旦派使者請求值宿宮禁,言外之意是準備接班。漢武帝一怒之下將使者下獄,並削去燕國的三個縣邑,以示懲戒。
漢武帝駕崩後,幼子劉弗陵即位,史稱漢昭帝。漢昭帝在位期間,劉旦先後三次謀反,均未成功。劉旦死後仍以諸侯王的喪儀入葬,昭帝看在兄弟情分上,沒有廢除劉旦的王爵,而是賜諡號“剌”,意為“暴戾無親”。
老山已經改造成郊野公園,公園修建於2008年,那一年的奧運會山地車比賽在這裡舉行。如今,作為全民健身基地,老山的體育元素隨處可見。我工作的寫字樓離老山很近,所以經常去那裡暴走健身。沿著環山路,走過一片片茂密的樹林,走過老山駕校訓練場,走過老山漢墓,也走過那些被山風收藏的傳說。
石景山古稱仙山
我在永定河大堤拍攝石景山時,一列火車從山體隧道駛出,那條穿山而過的鐵路是北京首條磁懸浮列車專線——S1線。長安街西延使豐沙鐵路從永定河大堤前東移50米,在轉入地下後由南向北穿過石景山,而S1線則在豐沙鐵路上方14米處由東向西穿過石景山。這樣,山內便有了十字形的上下兩條隧道,從而打破了這座京西曆史名山亙古不變的寧靜。
永定河東岸的石景山位於原首鋼廠區西北角,是石景山區的地標,石景山區因這座小山而得名。作為太行山餘脈的石景山海拔僅184米,卻因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離奇傳說被稱為“燕都第一仙山”。
早在新石器時期,石景山一帶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那裡也是大禹治水、昭王建三宮一臺的地方。唐朝幽州節度使劉濟曾在石景山刻經、藏經,山上還留下了元代治理永定河的石刻。石景山在歷史上形成了南道北佛的格局,天空寺、孔雀洞、本來洞、東天門、南天門等佛教、道教建築群依危崖、臨絕壁,壯觀而險峻,加上石佛、石屋、古井、玉皇神祠的御路等,儼然成了一個籠罩著神秘色彩的地方。
我曾多次到石景山考察。這座京西名山的歷史文化底蘊,從名稱可見一斑。石景山共有四個名稱——溼經山、失經山、石井山和石景山,每一個名稱都有一段有趣的傳說。這裡只說石景山一名,這個名字有兩種解釋,一是由石灰岩構成的山體怪石嶙峋,自成一景,故名石景山;二是因萬曆皇帝的摩崖石刻——靈根古柏而得名。相傳萬曆皇帝26歲那年遊覽石景山,在藏經洞旁見一古柏突兀於巨石夾縫間,盤根錯節,甚為奇妙。一位老僧告訴他,古柏為戰國時期燕昭王所種,樹齡已近兩千年。人吃了古柏的樹籽兒,可以祛病消災,長生不老。萬曆皇帝聽罷,興致勃勃地寫下了“靈根古柏”四個大字。老僧請人將其鐫刻於崖壁上,成為山石間一景,石景山也因此而得名。
所謂“燕都第一仙山”,大抵與這些傳說有關,虛無縹緲的傳說使這座河畔小山有了超凡脫俗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