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盧明專欄 | 臘山覽勝

由 申屠仲舒 釋出於 休閒

文|盧明 編輯|燕子 圖片|網路

臘山是東平湖西諸多山頭中最有內涵的一處。沿220國道去省城濟南,總能看到銀山鎮大街橫幅上標示:臘山國家森林公園。是的,由此東南行不遠,便是素有“小岱峰”之稱的臘山。

進山處有戲樓。戲臺古樸大方,風格獨特。方臺之上,青石為柱,黛瓦作頂,前為戲場,後作妝室,整個建築古樸簡約。戲臺石柱上的一副楹聯讓人記憶深刻:“聲遏行雲,一曲昇平千聖樂;歌翻白雪,五音調葉萬民歡”。戲臺傳為臘山老虎洞青雲觀主持楊清榮、徐一鴻等人建立。楊、徐二人都酷愛音樂,所收道徒也多通音律。每逢清明佳節,這裡舉行盛大廟會,道士們登臺出演。時至今日,廟會之日,春風送暖,楊柳染綠,山花開放,十里八鄉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集臘山,盡情觀賞山裡無限春光,領略廟會的熱鬧場景。

山腰有祥龍觀,傳為金元時期全真龍門派創始人邱處機修身佈道之所。院中北殿為老君堂,西樓為邱祖閣,東樓為藏經閣。前些年觀中的老道遣散回鄉,現在又有人到這裡活動。道觀之外有一株奇樹,別看不起眼,卻很有說頭:它粗不過20公分,高不到3米,雖樹幹粗糙,卻枝繁葉茂,專家說有五百年的樹齡。樹名黑鉤,本屬草本或灌木,卻長成了喬木的模樣。按老百姓的說法,就是老樹成精了。

出道觀上行,便是青石盤道,稱為雲梯。這裡山勢奇特,怪石突兀。蒼松翠柏,或橫生絕壁,或倒掛巖隙。更有“柏上柏”、“柏內柏”“平雲橋”、“老古洞”、“一線天”、“仙人橋”、“望人松”等名勝。山崖絕壁上鐫刻著歷代名人題詠,如古人所題之“氣象萬千”,畫家範曾所題之“臘山大觀”等。山上大小亭臺依石而建,掩映在繁茂的樹木花草之中。站在臘山之巔東瞰東平湖水天一色,一望無際,白帆點點,網箔連陣。北望萬里黃河遠飄如帶,蜿蜒曲折,浩蕩東流。西眺魯西南平原坦蕩如砥,遠村近鎮,星羅棋佈。至於那些優美的傳說,則俯拾皆是,說也說不完。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工作單位距此不遠,常來臘山玩。登山之餘,再賞湖景。有一次,我攜妻帶子來到東平湖邊,向村中一小夥打聽如何僱船。小夥說這事不用找別人,他就有船可用。素不相識,怕被人訛了,我們一再問他收多少錢,小夥子爽快地說只幫忙不要錢。船離湖岸,拉起白帆,船借風勢,駛向萬頃碧波,頓覺山遠水闊,天地悠悠。見湖岸越來越遠,我忽又生疑:若遇《水滸傳》裡張橫江中打劫的情形,我們一家三口旱鴨子麻煩可就大了。便催小夥返回,小夥卻執意載我們去賞遊湖心島。只因後來風颳得太大,小夥才按我們的要求返回岸上。小夥一邊系船,一邊朝我們打趣地說:怎麼樣,我不是壞人吧?!此刻我們才確認,小夥子的熱情體現了山裡人的純真質樸。

這臘山之“臘”,在普通話中讀去聲。按照魯西南方言與普通話的一般轉換規律,“臘山”之“臘”在當地本應讀陽平,不知為何,在銀山鎮一帶,這個臘山的“臘”字卻偏偏與眾字不同,直接採用普通話的四聲,可以說是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吧。

作者:盧明,男,1960年生人,筆名黃河入海。鄆城縣委退休幹部,鄆城縣作家協會主席,縣詩詞學會會長。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菏澤市詩詞學會副會長,菏澤學院水滸文化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鄆城縣歷史文化研究學者。在《光明日報》、《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等多種報刊及網路平臺發表散文100餘篇、小說20餘篇、詩詞詩歌1000餘首,其中《菏澤賦》在《光明日報》發表。著有《正話水滸》《水滸印象》《好漢文化探究》《鄆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書籍六部,主編《鄆城文學作品選》《鄆城文韻》《水滸別傳》《水滸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澤電視臺主講主講水滸文化十三期。

壹點號心夢文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