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堯 四川線上記者 薛維睿
在滎經牛背山險象環生的山道上,有一條開鑿於戰國時期的秘道。2000多年前,這條秘道上運送的物品,並非茶葉、鹽巴和絲綢,而是產自瀘定、康定一帶的金礦。
隨著金礦的枯竭,這條秘道自漢唐時期開始承擔起由四川盆地向康藏地區運送茶葉、向南亞中亞轉運絲綢的功能,從而成為內地通向康藏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
後來,由於古道過於隱秘、陡險,一度被人遺忘。2004年3月,隨著滎經縣烈士鄉滎河峽谷裡絕壁上一塊漢代摩崖石刻被意外發現,古道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這塊漢代摩崖石刻,便是如今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何君閣道碑》。2004年3月14日,它被滎經縣烈士鄉民建小學的教師劉大錦、牟建在馮家村發現。
《何君閣道碑》的重現,澄清了一些歷史疑案,證明了歷史學家推測的楚人開通的運輸金礦的秘道確實存在,也印證了此後漢代由司馬相如開通的西夷道滎經段,是從花灘向西蜿蜒,經泗坪—三合—大礦山—瀘定,然後輻射到西南夷地區。
南方絲綢之路的這一條撲朔迷離的重要支路,也有了可靠的實證。此外,它還印證了這條官道至少在東漢時還在維修使用,而不是如前些年有的學者斷定的“東漢初改走相嶺”。
《何君閣道碑》是古代的一塊修路記事碑,東漢建武中元二年(57年)六月所立。碑文記載了蜀郡太守平陵人“何君”領導的治道工程。作為蜀郡的長官,何君派遣來自臨邛縣的舒鮪,帶領一幫服役之“徒”,在這裡修建“尊楗閣道”。閣道,就是有閣蓋的棧道。這個棧道長55丈,用工1198個,由嚴道本地官員任雲、陳春主持,鐫刻該碑,記下修路之事。
《何君閣道碑》不僅是“路碑”,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里程碑”。《何君閣道碑》刻於公元57年,這一時期的漢隸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開張奔放的書法風格。而《何君閣道碑》在書法風格上,尚未完全脫離西漢早期書法的古樸、神秘,又蘊含了東漢晚期隸書的氣韻。
歷史上,諸多典籍對它有過記載,且評價極高。滎經舊縣誌中邑晚清舉人汪元藻、民國縣誌主編張趙才記載甚詳,說《隸釋》《碑式》《字原》《墨寶》《金石索》等名著對該碑稱道不已。尤其在《隸釋》中,洪适說,“漢隸書,斯為之首。字法方勁,古意有餘,如瞻冠章甫而衣縫掖者,使人起敬不暇。雖敗筆成冢,未易窺其藩籬也。”這裡的“首”,不僅是指該碑的撰刻時間是東漢之首,同時也是對它藝術價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