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最深情的一首詞,開頭便是千古名句,唱哭無數痴情男女!“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原作者竟是金朝的鮮卑人!
金朝是個什麼存在?
在中國的歷史朝代中,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其存在感是最弱的,雖然歷經十帝享國119年,但是,其“聲望”還不如立國只有98年、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其中的原因,一是因為是“異族”入侵,歷史與文化與漢族有差距,另一個原因則是,金朝並未真正成為整個華夏之邦的統治者,而只是擁有與南宋對峙、偏居北方一隅的半壁江山,所以,在以漢文化為正統的歷史傳承中,金朝的被忽視,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實,金朝也是我國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在“靖康之變”中充當了野蠻人的角色,但是,在其站穩腳跟後,也開始了謀發展。金朝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制,並且在歷史上首次提出了“中華一統”的口號。
金朝鼎盛時期疆域包括東北、華北、關中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南至大散關至淮河一線,與南宋對峙;西北與西夏並立;東北地區達外興安嶺,東臨日本海。這對於確定後來中國北方的版圖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董解元的 《西廂記諸宮調》
因為金朝的“邊緣化”存在,所以,在一般讀者的印象中,金朝的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乏善可陳的,但是,這也並不代表金朝就是文化的荒漠。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統治需要,金朝在文化方面也快速漢化,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金代院本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戲劇《西廂記》,其成型就是始自金朝的無名作家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又稱為《西廂記彈詞》或《絃索西廂》,通稱《董西廂》)。
《董西廂》的題材來源於唐元稹的小說《會真記》(又名《鶯鶯傳》)。《董西廂》結構宏偉,情節富於變化,它把原作不足三千字的傳奇改為五萬多字的說唱文學作品,擴充為包含十四種宮調的一百九十三套組曲的有說有唱的長篇。正是受到了《董西廂》的影響,後來的不少作家將西廂故事搬上舞臺,《鶯鶯六么》、《紅娘子》、《張珙西廂記》、《崔鶯鶯西廂記》、《西廂記》等等戲劇都曾流行一時,但都未能流傳下來,只有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和元朝劇作大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保留了下來。而王實甫的《西廂記》正是在董解元作品基礎上再創作的結果。
除了戲劇作品外,金朝的詩詞作者中,也出現了一位足可“青史留名”的大家,那就是生活於金未元初的元好問。元好問其人其詩(詞),一般讀者或許都不太熟悉,但是,如果老黃告訴你,《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那句“
完顏亮的 《題臨安山水》
在中國古代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一般做皇帝的人,無論是何種族,都會吟上幾首,並且,還留下了不少傳世之作。金朝皇帝也不例外,比如金帝完顏亮。完顏亮是個野心勃勃的傢伙,一直想將南宋從地圖上抹掉,所以,稱帝后,就派人潛到南宋,畫下南宋都城臨安一帶的風物。得畫後的完顏亮大喜過望,心中對南朝的覬覦之心更旺,於是,將畫作裱糊後置於室內,時時觀摩,還題詩以記其志,其詩為《題臨安山水》:
吳山在浙江杭州市西湖東南,春秋時為吳國南界,故名。詩中借指南宋的美麗河山。完顏亮不甘偏居北方,本來是書同文、車同軌的,江南憑什麼就別搞一套呢?不久之後,我將會提兵百萬南下,屯駐西湖畔,立馬吳山第一高峰之上。完顏亮作詩言志,立志滅宋統一,筆力雄健,氣象恢宏。
完顏亮果不負言,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完顏亮親自披掛上陣,兵分四路,直取南宋。令完顏亮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實現夢想的鐵甲之族,卻成了一條不歸路。原來完顏亮是靠弒君而篡位稱帝的,其在位十二年,為人殘暴狂傲,淫惡不堪,殺人無數,民怨極大。所以,在完顏亮提兵南進途中,就被自家的叛將們給縊殺了。完顏亮死時年四十歲,死後先被追廢為海陵煬王,不久又被廢為庶人。
北魏皇室後裔
正是因為有了皇帝的提倡,所以,金人的文學隊伍也不斷壯大,女真貴族官員也以會作漢詩為榮。至元好問時,達到了金朝文學的一個高峰。元好問,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字裕之,號遺山,所以世稱遺山先生。認真說來,元好問是北魏皇室後裔,“系出柘拔(拓跋)魏(《遺山先生墓銘》)”,身上流淌著鮮卑血液,並非純正漢人。
北魏時期,元好問的先祖相繼遷居洛陽、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縣)等地。元好問的曾祖父元春又移家忻州,遂為忻州人。史稱,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但是,科舉之路卻不平坦,直到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年32歲的元好問才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最終官至知制誥。
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
元好問的 《摸魚兒·雁丘詞》
除了詩歌創作外,元好問的詞作,亦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上文提到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就出自他早期創作的《摸魚兒·雁丘詞》:
詞前有序,其序曰:“
乙丑歲為金章宗泰和五年乙丑(1205年),時元好問16歲。赴試及趕考,前往應試。幷州即今太原。序中說的是,泰和五年,16歲的元好問到太原參加考試,路上碰到一個捕雁的人,他說:“今天早上捕到一隻雁,我就把它殺掉了。另一隻漏網的雁苦苦地叫個不停,不肯離開,最終碰死在地上。”元好問於是從捕雁的人手中將雁買下,把這對死雁葬在汾河岸邊,堆些石塊作為標記,叫作“雁丘”。當時同行的人多為此賦詩,他也寫下了這首《雁丘辭》。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從序文中可知,元好問寫這首詞時,年僅16歲,可謂是少年才高。由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識免鄉試”,所以16歲的元好問才有機會直接到幷州參加府試,但是,這次赴試卻落得個榜上無名的慘局,更為以後的應試開了個屢試不中的壞頭。
雖然初試不中,旅途中的一次意外事件,卻成就了這首多情之作。元好問的這首《摸魚兒·雁丘詞》,名為詠物,實在抒情;看似寫雁,實是寫人。全詞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以健筆寫柔情,對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開了深入細緻的描繪,再烘托以充滿悲劇氣氛的環境描寫,塑造了忠於愛情、生死相許的大雁的藝術形象,譜寫了一曲悽婉纏綿的愛情悲歌。
元好問是個性情中人,這首詞《摸魚兒·雁丘詞》緊緊圍繞一個“情”字,婉約悽惻,表達了他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尤其是其開篇“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之句,經改造後,常常被人引用。如今,“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已成為相愛不得相守的痴男怨女們的催淚劑,唱一次,哭一回。
“一代文宗”魂歸故里
《摸魚兒·雁丘詞》只是元好問年輕時的牛刀小試,元好問的文學成就以詩歌創作最為突出,並以“喪亂詩”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地位的。尤其是他的《論詩絕句(30首)》,因落腳點重在評品作家,更是開創了後來論詩的一個重要派別。元好問以其獨有的文學實踐,最終成為金朝文學集大成者。
金朝滅亡後,元好問隨金朝大批官員被俘,先是押往山東聊城看管兩年,後居住冠氏縣。正是被囚期間,他痛心金國的淪亡,併為了以詩存史,勤奮編輯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元好問的《中州集》是以詩存史,他把各地區、各族的詩人均視為中州人物,這正是金朝統治者“中華一統”理念的具體反映。當然,以“中州”名集,也寓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為正統的深意。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詩文名氣頗大,耶律楚材傾心接納元好問,可元好問已無意出仕為官,選擇了重回家鄉隱居,並交友遊歷,潛心編纂著述。元憲宗七年(1257年),元好問在獲鹿寓舍逝世,享年68歲。
結語
元好問是700多年前我國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一代文宗,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曾有人讚歎說:唐有李杜,宋有三蘇,而金元,只有元好問一人,這是對他的最高評價。所以,一首小詞,並不足以展示元好問的文學成就。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