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最深情的一首词,开头便是千古名句,唱哭无数痴情男女!“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原作者竟是金朝的鲜卑人!
金朝是个什么存在?
在中国的历史朝代中,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其存在感是最弱的,虽然历经十帝享国119年,但是,其“声望”还不如立国只有98年、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是“异族”入侵,历史与文化与汉族有差距,另一个原因则是,金朝并未真正成为整个华夏之邦的统治者,而只是拥有与南宋对峙、偏居北方一隅的半壁江山,所以,在以汉文化为正统的历史传承中,金朝的被忽视,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实,金朝也是我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在“靖康之变”中充当了野蛮人的角色,但是,在其站稳脚跟后,也开始了谋发展。金朝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制,并且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中华一统”的口号。
金朝鼎盛时期疆域包括东北、华北、关中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南至大散关至淮河一线,与南宋对峙;西北与西夏并立;东北地区达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这对于确定后来中国北方的版图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董解元的 《西厢记诸宫调》
因为金朝的“边缘化”存在,所以,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金朝的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乏善可陈的,但是,这也并不代表金朝就是文化的荒漠。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需要,金朝在文化方面也快速汉化,杂剧与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发展,金代院本为后来元曲的杂剧打下了基础。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戏剧《西厢记》,其成型就是始自金朝的无名作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
《董西厢》的题材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董西厢》结构宏伟,情节富于变化,它把原作不足三千字的传奇改为五万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扩充为包含十四种宫调的一百九十三套组曲的有说有唱的长篇。正是受到了《董西厢》的影响,后来的不少作家将西厢故事搬上舞台,《莺莺六幺》、《红娘子》、《张珙西厢记》、《崔莺莺西厢记》、《西厢记》等等戏剧都曾流行一时,但都未能流传下来,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元朝剧作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保留了下来。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正是在董解元作品基础上再创作的结果。
除了戏剧作品外,金朝的诗词作者中,也出现了一位足可“青史留名”的大家,那就是生活于金未元初的元好问。元好问其人其诗(词),一般读者或许都不太熟悉,但是,如果老黄告诉你,《神雕侠侣》中李莫愁的那句“
完颜亮的 《题临安山水》
在中国古代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般做皇帝的人,无论是何种族,都会吟上几首,并且,还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金朝皇帝也不例外,比如金帝完颜亮。完颜亮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一直想将南宋从地图上抹掉,所以,称帝后,就派人潜到南宋,画下南宋都城临安一带的风物。得画后的完颜亮大喜过望,心中对南朝的觊觎之心更旺,于是,将画作裱糊后置于室内,时时观摩,还题诗以记其志,其诗为《题临安山水》:
吴山在浙江杭州市西湖东南,春秋时为吴国南界,故名。诗中借指南宋的美丽河山。完颜亮不甘偏居北方,本来是书同文、车同轨的,江南凭什么就别搞一套呢?不久之后,我将会提兵百万南下,屯驻西湖畔,立马吴山第一高峰之上。完颜亮作诗言志,立志灭宋统一,笔力雄健,气象恢宏。
完颜亮果不负言,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完颜亮亲自披挂上阵,兵分四路,直取南宋。令完颜亮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实现梦想的铁甲之族,却成了一条不归路。原来完颜亮是靠弑君而篡位称帝的,其在位十二年,为人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民怨极大。所以,在完颜亮提兵南进途中,就被自家的叛将们给缢杀了。完颜亮死时年四十岁,死后先被追废为海陵炀王,不久又被废为庶人。
北魏皇室后裔
正是因为有了皇帝的提倡,所以,金人的文学队伍也不断壮大,女真贵族官员也以会作汉诗为荣。至元好问时,达到了金朝文学的一个高峰。元好问,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字裕之,号遗山,所以世称遗山先生。认真说来,元好问是北魏皇室后裔,“系出柘拔(拓跋)魏(《遗山先生墓铭》)”,身上流淌着鲜卑血液,并非纯正汉人。
北魏时期,元好问的先祖相继迁居洛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等地。元好问的曾祖父元春又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史称,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但是,科举之路却不平坦,直到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年32岁的元好问才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最终官至知制诰。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
元好问的 《摸鱼儿·雁丘词》
除了诗歌创作外,元好问的词作,亦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上文提到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就出自他早期创作的《摸鱼儿·雁丘词》:
词前有序,其序曰:“
乙丑岁为金章宗泰和五年乙丑(1205年),时元好问16岁。赴试及赶考,前往应试。并州即今太原。序中说的是,泰和五年,16岁的元好问到太原参加考试,路上碰到一个捕雁的人,他说:“今天早上捕到一只雁,我就把它杀掉了。另一只漏网的雁苦苦地叫个不停,不肯离开,最终碰死在地上。”元好问于是从捕雁的人手中将雁买下,把这对死雁葬在汾河岸边,堆些石块作为标记,叫作“雁丘”。当时同行的人多为此赋诗,他也写下了这首《雁丘辞》。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从序文中可知,元好问写这首词时,年仅16岁,可谓是少年才高。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识免乡试”,所以16岁的元好问才有机会直接到并州参加府试,但是,这次赴试却落得个榜上无名的惨局,更为以后的应试开了个屡试不中的坏头。
虽然初试不中,旅途中的一次意外事件,却成就了这首多情之作。元好问的这首《摸鱼儿·雁丘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看似写雁,实是写人。全词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以健笔写柔情,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烘托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
元好问是个性情中人,这首词《摸鱼儿·雁丘词》紧紧围绕一个“情”字,婉约凄恻,表达了他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尤其是其开篇“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之句,经改造后,常常被人引用。如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已成为相爱不得相守的痴男怨女们的催泪剂,唱一次,哭一回。
“一代文宗”魂归故里
《摸鱼儿·雁丘词》只是元好问年轻时的牛刀小试,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尤其是他的《论诗绝句(30首)》,因落脚点重在评品作家,更是开创了后来论诗的一个重要派别。元好问以其独有的文学实践,最终成为金朝文学集大成者。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随金朝大批官员被俘,先是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正是被囚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元好问的《中州集》是以诗存史,他把各地区、各族的诗人均视为中州人物,这正是金朝统治者“中华一统”理念的具体反映。当然,以“中州”名集,也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选择了重回家乡隐居,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68岁。
结语
元好问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一代文宗,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曾有人赞叹说:唐有李杜,宋有三苏,而金元,只有元好问一人,这是对他的最高评价。所以,一首小词,并不足以展示元好问的文学成就。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