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再唱響,廖昌永:要把學生培養成“特種兵”
12月29日晚,上海音樂學院新年音樂會在上音歌劇院舉行,此前曾引發各界關注的上音經典復排作品——新時代版紅色經典史詩《長征組歌》再度登臺。
“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當《長征組歌》每一幕郎誦時,毛體的詩詞、長征轉移地圖、主要標誌建築,在氣勢恢宏的紗幕和天幕上疊加呈現,映襯著舞臺上的青春臉龐,令人熱血沸騰。
作為“四史”學習教育系列,此次上演的“青春版”,讓青年學子在這個高光舞臺,唱響獻禮建黨百年的華章。
新時代版紅色經典史詩《長征組歌》於10月中旬在上音歌劇院首演,此次新年音樂會上演的“青春版”,藝術水準絲毫沒有降低,院長廖昌永親自參與,組織專家團隊,在校內舉行了公開選拔——領唱、朗誦、合唱、樂隊,幾乎全部是優秀青年學子擔綱。
“上音是藝術高校,復排經典的意義,一方面是回饋社會,一方面則是在校內做藝術的教育探索。”上音院長廖昌永告訴記者,周小燕先生對學生們就曾有過“四門”教育——敞開心門、打破師門、走出校門、跨出國門,“而上音復排這部經典,就在校內踐行了這樣的理念,完成了跨學科的融合建設。”
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就是此前跨學科建設的典型。當年,管絃系和作曲系協同作戰,何佔豪、俞麗拿等當時是管絃系學生,陳鋼是作曲系學生,著名作曲家、副院長丁善德親自指導,其他諸多學生也參加其中。
時隔多年,相似的一幕再度上演——在上音院長、副院長、系主任、教授、博導全部下沉樂團,擔任聲部長或是首席,手把手引領教學之後,又給了年輕人更廣闊的舞臺。
“學校裡邊這種氛圍特別好。《長征組歌》裡有一句詞叫’官兵一致同甘苦’,我們學校裡則是‘師生一致同登臺’。”在廖昌永看來,作為世界一流音樂學府,上音的學子應該是“特種兵”,“不能只關在教室裡學習,還得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到社會上、到舞臺上去展示他們的藝術水準,以便畢業之後能無縫對接。”
不僅僅是《長征組歌》要選拔,上音未來的大專案,都將實行“劇組制”,全部選拔上陣,“像我們上音歌劇院馬上要做新演出季了,裡面的節目,三分之一是我們學校自己的,三分之一是上海和長三角兄弟院團的,另外還有三分之一,則是全國和國際上的優秀節目。其中自己的部分,所有的機會都必須透過選拔上陣。”
“尊重經典,是復排打造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創演的基本原則。這主要是對《長征組歌》原詞原曲的尊重,一個音不動,一句詞不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廖昌永還首次講述了上音新時代版所選擇歷史版本的故事,體現了治學嚴謹的學術態度。
主創團隊透露,1965年4月,這部經典作品基本完成,其歌譜(單旋律譜)則發表在1965年第7期的《解放軍歌曲》上。8月1日,《長征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首演,從此鑄就了這部永不褪色的紅色經典,但由於歷史原因,這部經典首演後不久就沉寂了。直到1975年,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40週年,《長征組歌》再度復排並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為舞臺藝術片《長征組歌——紅色不怕遠征難》,形成1975年版《長征組歌》,總譜則於1978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長征組歌》一直久演不衰。曾有1992版、1995版等多個版本。200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人民音樂出版社本著忠實原作、迴歸原作的態度,並充分尊重詞作者肖華將軍的夫人王新蘭同志的意見,由《長征組歌》曲作者之一的李遇秋進行整理,重新出版了《長征組歌》總譜。這個版本,主體部分都是恢復到了1965年最初的版本,但第三曲和第四曲的標題以及個別詞句,則用了1975年的修改版本。
這個版本,詞作者肖華將軍家人曾表示,是最符合作者創作意圖的。
“選擇 2009 年出版的《長征組歌》為藍本,正是出於對原作的尊重,對經典的尊重,也是對肖華將軍及其家人意願的尊重。”廖昌永透露,此次復排還聘請了肖華將軍的女兒肖霞擔任藝術顧問。
據悉,新年音樂會之後,新時代版《長征組歌》還將在學生假期開啟三大巡演——上海巡演、長三角巡演、“重走長征路”的全國巡演。
來源:周到上海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