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夜讀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河馬夜讀
讀經典 品閱人生
朗讀者:方一
夜讀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重陽佳節,登高遊玩,吃塊菊花糕,喝杯菊花酒,再摘朵菊花插於髮間,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總覺得古人比我們活得率真、純粹,這些流傳至今的菊花詩文,如今讀來,依然滿是秋的滋味。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源自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禮記·月令》雲:“季秋之月,鞠有黃華”,就是說,菊花盛開於金秋,花呈黃色。

而屈原的名篇《離騷》中也有提到“夕餐秋菊之落英”,即採摘新鮮的秋菊花瓣放到嘴裡咀嚼。那古人為何食菊呢?

這是因為據《神農本草經》中寫道:“菊花味苦平,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除了鮮食與泡茶,古人也有用菊花釀酒和入藥的傳統。

夜讀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早在漢代,宮廷與民間就流行採菊花莖葉和黍米釀製“菊花酒”,又稱“長壽酒”,當作滋補聖品,相互饋贈。而三國時期的蜀人也有直接將菊花入藥的習俗。可見在晉代以前,古人藥食菊花已是普遍現象。

如果沒有遇見“知已”陶淵明,菊花或許會一直默默無聞下去,可有時候命運的轉折就在一瞬間。只因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的軌跡由此徹底改變。

這位曾誓言“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隱逸詩人,在棄官歸隱之後,農忙勞作,閒時喝酒,賞花吟詩,而花中偏愛菊,覺得菊花像極自己,不爭春色,獨自盛開於寒秋,隱逸、清高。併為此寫下了“秋菊有佳色,裹露掇其英”“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等諸多頌菊的佳句。就這樣,在陶淵明詩詞的影響下,原本只做藥食的菊花忽然擁有了自己的品格,或者說是陶淵明的品格。

超然物外、堅貞高雅、恬淡悠閒。

世人皆仰慕陶公人品、才華,而陶淵明獨愛菊,故而看到菊花自然而然就會想起他。菊花本高潔,菊品即人品。

久而久之,菊花成了陶淵明的標籤,陶淵明也成了菊花的“代言人”。

夜讀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菊花,其花“色豔群英”,其香“芳燻百草”,其品“清寒傲雪”,深得歷代文人雅士的喜愛,為此寫下了大量感懷之作。

比如宋末愛國詩人鄭思肖《寒菊》中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表達了作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

再如大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裡所言:“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雖寥寥數語,卻傳達出其活在當下、豁達通透的境界;

而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寫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也借用菊花做比,道盡了一個少婦獨守閨房,孤獨寂寞,嚐盡相思之苦的種種情愫。

而南朝詩人範泰的一首《九月九日》,“籬菊熙寒叢”,偶然間將菊花與重陽節聯絡在一起,不想竟開了“重陽菊花詩”的先河,由此延至唐宋。

此類題材的詩詞,形成詩歌史上蔚為壯觀的文化意象。如初唐詩人崔國輔的一首《九月九日》,“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藉著陶菊、重陽,思鄉念友的同時也抒發了曠達的人生態度;隨後盛唐詩人反覆吟唱著“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菊花的地位愈發鞏固,甚至於有詩人將重陽節稱作“菊花節”。

“從來菊花節,早已醉東籬。”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見贈》一詩中寫道:“霜逢舊鬢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黃。惆悵東籬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陽。”

藉助露菊、東籬、陶家等意象,表達了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的認可。至唐末宋初,“無菊非重陽”遂成風氣, 菊花成為重陽節的代名詞。

朗讀者
夜讀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方一

李方一

唐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綜合部主任

畢業於浙江傳媒學院播音系

普通話水平一級甲等

全國十佳節目《新農村》、河北省十佳節目《直播50分》主持人

中央電視臺春耕行動之玉田站大型活動主持人

第九屆中國評劇藝術節晚會主持人

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直播連線主持

第二十九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配套活動主持

編輯:董潔

責編:王書軍 

監製:李建輝

來源:河北工人報 作者 項偉

【來源:河北工人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12 字。

轉載請註明: 夜讀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