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櫻(遼寧)
到無錫,踏訪阿炳故居。
從導遊圖上看阿炳故居,醒目地標在城中公 園附近,於是便搭車前往。
下車後一路詢問,七拐八繞在一個小巷的拐 彎處,尋到了一塊掛在白灰牆上的木牌,走近細看, 上面寫著:“阿炳故居”,下面有一段文字:“阿 炳故居在今圖書館路 30 號,原為雷尊殿道觀房產, 始建於清末。阿炳,道名華彥鈞,無錫人。一八九三年出生於雷尊殿‘一和山房’,八歲 在此出家當道士。一九五〇年病逝於家中。有《二泉映月》等名曲傳世,譽滿海內外。經 市人民政府批准,阿炳故居的保護範圍為雷尊殿原建築及其院落,即今圖書館 24 號至 30 號以及 40 號至 50 號,此範圍之外二十米內為建設控制地帶。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五日”。
我詢問這裡的住戶,得到的回答是這裡便是阿炳故居。除了眼前見到的這塊木牌外, 便是低矮的白灰青磚房,從木牌上“此範圍之外二十米內為建設控制地帶”,我才悟到這 裡是保留的阿炳故居舊址。我和這裡的一家住戶聊了片刻,拍下幾張照片後,驅車到錫惠 公園,繼續尋覓阿炳的蹤跡。
錫惠公園坐落在無錫城西,緊偎京杭運河,懷抱錫、惠二山。入園,順路標來到“天 下第二泉”庭院。院前石刻碑雲:此泉原名“惠泉”,始鑿於唐大曆年間,因被唐朝“茶 神”陸羽譽為“天下第二泉”而得名。走進庭院,院中泉水、亭榭、假山構成一幅絢麗圖 畫。過一亭閣,見亭內有一老者和一年輕女子正在演奏《二泉映月》,庭院泉亭上有元代 書法家趙孟 所書“天下第二泉”石刻。
站在泉邊,耳邊傳來《二泉映月》的琴聲,眼前彷彿浮現出青年時代的阿炳常來此處 的情景:月夜下,他身背琵琶,拿著二胡,站在泉邊,神話般的景色令他難以忘懷。坎坷 不幸的遭遇湧上心間,他開始構思自己真情的樂曲。儘管他中年雙目失明,但他除了在街 頭獻藝外,還到二泉邊拉二胡。月夜在泉邊,用二胡向人們傾訴他顛沛流離的一生。夜深 人靜,一曲一曲,往事在那琴絃上跳動,苦難在那弓毛上飄動,他演奏得淒涼悲愴、動人 心絃。經過多年演奏和錘鍊,他終於作成此曲。一九五〇年夏天,音樂家楊蔭瀏為他錄音, 曲名定為《二泉映月》,這是一首訴述阿炳一生的悲愴樂曲。
站在庭院望二泉,從亭內傳來的《二泉映月》彷彿把人帶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 從二泉向南行,來到惠山東麓、映山湖邊,見綠草坡前豎立著白底紅字的“華彥鈞墓” 石碑。碑的背面上書寫著阿炳的生平簡歷和墓地變遷情況。順坡而上,過一亭門,樹下矗立著一尊阿炳銅像:阿炳站立街頭,頭戴氈帽,衣著長袍,手拉二胡,彷彿是在演奏自己的《二泉映月》,也許是《寒春風曲》,或許是《龍船》......順小徑,便見阿炳墓。墓地由墓牆、兩道翼牆和平臺三部分組成,狀如音樂臺。墓牆正中嵌著約一人高的深色花崗岩碑,鐫刻著:“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之墓”。墓後的綠樹枝探過墓碑,映襯著阿炳 銅像。
尋訪阿炳蹤跡,不禁激起我心中對阿炳的真情回憶:解放前的無錫,一位戴黑墨鏡, 身背琵琶,一手拄著竹棍,一手提著二胡的盲藝人,累累贅贅,穿街走巷,賣藝度日,他 就是華彥鈞,為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的獨生子,小名阿炳,中年雙目失明,人們都習慣 地叫他“瞎子阿炳”。他天資聰穎,富有天才,秉性耿直,愛憎分明,用生命留下了他閃 光的足跡:在抗戰時期,曾編寫過《漢奸的下場》等歌詞痛斥投敵的敗類。他歌頌十九路 軍英勇抗戰,編唱了《十九路軍英勇抗戰》。他還自編自唱《金圓券滿天飛》等歌曲諷刺 時政。新中國成立後,阿炳和他的作品得到了新生和流傳。一九五〇年夏,楊蔭瀏等音樂 家舉薦阿炳,並赴無錫尋到阿炳,錄下了現在流傳於世的作品《二泉映月》《聽松》《寒 春風曲》等三首二胡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三首琵琶曲。本擬再錄, 後因阿炳病歿,這些便成為絕唱。
“走盡人間崎嶇路,《二泉映月》有知音。”
尋阿炳故居,謁阿炳墓,樸實無華,我感受了在這絢爛與平淡之間,已為阿炳樹立了一座豐碑,音樂的豐碑,人們心中的豐碑—— 那就是廣為流傳的《二泉映月》,似那二泉永流,似那明月永明......
作者簡介:本名:田俊明, 筆名:田櫻,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理事。曾任大連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大連市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現為大連作家協會顧問、遼寧省作家協會理事、大連市散文學會會長。著有:《榴槤情》《櫻花情》《草屋情》《峇釐情》《吳哥情》《基緯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櫻》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號 書卷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