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古老的殷氏寨腳下,千笠寺一直靜默著,任憑千年古剎鐘聲的鳴響,滔滔漫水的歡唱,依然顯得寧靜而悠遠。在這裡,我看到了千笠寺的美是那麼聖潔而無私。
走進千笠寺,給人以一種似乎穿越,跨時空般寂寥的感覺,這裡的空曠與寧靜己然陡生蒼涼之感。好在遠處白蓮崖水庫水面碧波盪漾顯得生機與活力。而當看到皮旅突圍青峰嶺戰鬥指揮部遺址時,卻讓人肅然起敬,深感震撼。
悠悠不盡,漫水滾滾流。那“漫水漂來千笠寺,春風吹去萬人愁”的千古絕唱;那皮旅大戰青楓嶺的壯美史詩至今歷歷在目。回望歷史,讓人遐想無限,肅然起敬。
建設大潮,潮流逐浪高。隨著白蓮崖水庫的開工興建,久居在庫區附近的眾多村民難捨故園,遠赴它鄉,為了國家建設表現出極大的無私奉獻精神。
據史載,1946年6月10日上午10左右,皮定鈞旅長率數千人馬,從漫水河方向來到千笠寺,在過河時,撐筏地說,前面有國民黨第四挺進縱隊的一個團兵力在青峰嶺把守,憑險阻止你們東進,並消滅你部於青峰嶺。得到這一訊息,在千笠寺小鎮稍作休整,下午2時,先遣兵二團在檀樹溝與國民黨四縱隊遭遇,旅黨委決定立即消滅這股敵人,命令一團佈陣在陡嶺大崗,二團立即退至倉房崗,佔領旗杆尖,並在何雲階屋頂上架二挺機槍。當敵人爬到半山懸崖時,皮旅一營正好居高臨下,用火力猛攻,將國民黨部隊趕下懸崖。二團武佔魁營趁勝追敵30公里。這場戰鬥就是中原突圍中著名的青峰嶺大戰。皮定鈞將軍當時高興地呤出上聯:“躍馬揚鞭,揮師東進,所向披靡”。政委許子榮即對下聯:“運籌帷幄,上下夾攻,大捷青峰”。
採訪中,現住大化坪鎮俞家畈村千笠寺組村民羅會龍當講起皮定鈞將軍當年在千笠寺指揮青峰嶺戰鬥時澈動不已。羅會龍當即還從箱子裡取出了當年皮定鈞旅長為他爺爺親筆書寫的一幅詩作,他飽含深情地說,這幅詩作是羅家的傳家寶,他父親在病重時曾對他有過交待,也是老人對兒子唯一的遺囑。珍藏好皮將軍的墨寶,讓先烈精神代代相傳。皮定鈞將軍的詩作曰,“男兒有志出鄉關,業未成功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是青山”。皮定鈞將軍誓死衛國,軍民魚水相依的革命情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據羅會龍回憶,千笠寺這個村莊過去最多聚集人口大約有1000多人。這裡曾是皖鄂千年茶馬古道中大路(漫水河至霍山)段的重要客棧之一。當地民風淳樸,人文和自然景觀相映生輝。當提起如今家鄉的變化時,羅會龍滔滔不絕,感慨良多。羅會龍還將其現居省城合肥一叔父當年創作的描寫家鄉四景的詩作現場進行了展示。透過字裡行間,一位鄉外遊子情繫家鄉的深深情結不禁躍然紙上。
古霍大地山川秀麗,人文醇美,在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風情間便深深定格著我心中那片永恆的風景。
據羅會龍介紹,千笠寺距霍山縣漫水河鎮和大化坪鎮分別為15公里和20公里。這裡原為千笠寺村,1992年3月撤區並鄉時,由原五星公社千笠寺村併入現在的大化坪鎮俞家畈村。過去千笠寺共有300多戶1000多人聚居在這裡,2006年這裡成了白蓮崖水庫淹沒區,這兒的村民有的成了移民,搬到黑石渡移民新村去了,有的到縣城,省城買房隨子女生活,有的就近選址建房或者搬到當地的新農村規劃點去了。剩下的僅有幾戶人家因靠水庫淹沒區較遠至今仍然居住在這裡。交談中,羅會龍的雙眼漸漸潤溼,掛滿了淚花。
難離故土,難捨家園。為了支援國家建設,這裡的鄉親們舉家遷移,遠離故鄉,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是何等的高貴。
千笠寺,這個曾經聚居上千村民的村莊,這個曾經經歷戰火洗禮的村莊,它雖已退卻了往日的市井、喧鬧與繁華,但人們會永遠記住這個英雄的村莊,它的名字叫千笠寺。(文/圖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