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
長城,這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長,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因為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所以通常又被稱呼為“萬里長城”!
但其實修建城牆來進行防禦也不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特例,各民族都修建過長城,甚至中原王朝也不是隻在華北為防塞外遊牧民族修過長城,由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也修建過哈德良長城(位於英格蘭北)作為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明朝為了防禦未收統轄的苗人,也在湖南修建過“南長城”(“苗疆長城”)。但這些長城的規模和萬里長城相比都不止一點點。
而和“萬里長城”相對的,還有一個和它名稱很相似的“千里長城”!
“千里長城”是什麼呢?它其實不是古代中原王朝起的名字,而且 和“萬里長城”相反,“萬里長城”是中原王朝防止遊牧民族侵略的,而“千里長城”防禦的就是中原王朝!
防禦中原王朝,這是誰啊,遊牧民族嗎?它們可沒有那麼強的工程能力修大規模城牆,中原王朝古代啊,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是和一些遊牧民族打仗,但偶爾呢也會遇到一些文明程度比較高的地緣對手,這裡最典型的就是高句(不讀jv,讀gou,同“勾”)麗。
注:高句麗(前37年-668年),中國古代橫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政權,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全盛時期,是中國隋唐時期面對的重大地緣對手,其控制了今朝鮮半島大部和今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隋唐時期,高句麗不斷與隋唐王朝交戰,國力陷落,668年,終於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其國土被唐朝和新羅瓜分,其人民大部分後融入漢族,也有部分融入朝鮮民族,甚至有些人到了日本,至今“高句麗”問題仍然是中韓之間敏感的歷史問題。
所謂“千里長城”,就是高句麗和王氏高麗在7世紀和11世紀在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修建的軍事防禦工事名稱,所以也稱“高麗長城”。
隋唐老是和高句麗打仗,所以高句麗也受不了啊,也修大規模防禦工事防禦,尤其是在擊退隋煬帝數十萬大軍攻擊後,成了驚弓之鳥的高句麗為了防止後繼唐朝的進攻,於631年開始在遼東修建軍事防禦系統,由著名將領淵蓋蘇文監督於647年完工。該防禦工事北到扶余城(今吉林農安)南到渤海,長約千里。
紅線為高句麗長城,藍線為高麗長城
剛剛說了,高句麗猛的時候是很猛的,所以它的北境是延伸到了中國東北地區,你看上方的紅線,全都是在中國境內,這個防線的主要城堡也位於中國,卑沙城,(今遼寧大連金州區);建安城(今遼寧營口蓋縣);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市,這裡爆發為一次較有名的安市城之戰);扶余城(今吉林長春市農安縣)……
“建武懼伐其國,乃築長城,東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餘裡。”——《舊唐書?高麗傳》
但是,這沒有擋住唐軍,唐軍和南邊的新羅聯合把高句麗滅了。
而後來風雲突變,朝鮮半島漸漸成了統一的高麗王朝,這次運氣好,中原王朝宋朝和它不接壤,但這絕不是好事,因為和它挨著的是遼金這些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侵略性更強,所以高麗也開始建城牆,這就是上圖藍色的部分,可以看到,這個線明顯南移了,比較高句麗很多地方被中原王朝佔領了,後來就到了中國政權手裡。
公元1033年,高麗德宗下令在朝鮮半島北部修建長達大約1000裡的防禦工事以抵禦契丹和女真的入侵(也不是單純入侵,其蠶食了遼國在鴨綠江之南的勢力,為了防止契丹人的報復,開始備戰),高麗靖宗在位時的1044年,千里長城竣工。
就高麗王朝的國力來說,這真是個大工程,《高麗史》記載,此牆:“起自西海濱古國內城界、鴨綠江入海處,東跨威遠、靜海、興化、寧德、寧海、寧朔、雲州、安水、清塞、平虜、寧遠、定戎、孟州、朔州等十三城,抵耀德、靜邊、和州等三城,東傅於海,延袤千餘里,以石為城,高厚各二十五尺”。
此牆前期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被攻破過,公元1119年,高麗睿宗將千里長城加高三尺,以防範新興的金朝,但後來到了蒙古時期,高麗被打得七葷八素,千里長城基本形同虛設了,不過,千里長城曾經長期作為高麗王朝的北方邊境(至於現在朝鮮東北地區,那之前是女真人的地方,是朝鮮王朝後期蠶食掉的),看下圖。
高麗王朝版圖,背景基本就和千里長城重合
千里長城現在還有遺蹟,現在是朝鮮的國寶(第48號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