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炮眼,村民們在能落腳站立處搭起竹樓,無落腳處就從懸崖頂端往下吊人
在那段最艱險的峭壁旁,村民刻下一行字:“懸崖峭壁通無阻,心足矣;歡天喜地過山川,意滿哉。”
在耗盡心血劈開“天路”後,愚公移山的韌勁,已凝結在每個琴榜人的心魂中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胡佳麗 吳思思
站立在半山腰,仰頭是絕壁,“愚公移山”字跡依稀可見;低頭是山谷,山石嶙峋,植被茂密。
山間一條路,盡頭是廣西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棠村琴榜屯。
外來媳婦許秀芬的人生,被這條路深深牽絆——10多年前,這條6公里的“天路”,在她和一眾村民千錘萬鑿中淬鍊而成,從山內徑直通向山外。
脫貧攻堅戰後,鄉村振興帶來新希望。以許秀芬為代表的“愚公”們再次點燃鬥志,搭起千步石梯、發起規模種養、做起蜂蜜產業,用雙手修築未來。
許秀芬(左一)與村民在山上搬運石頭修築石梯 受訪者供圖
絕壁上劈開天路
2001年某天清晨,一群村民扛著農具出門,去的卻不是農田。他們走向大山,開山劈路,日復一日。
2002年嫁到琴榜屯的許秀芬,扛起農具,匯入修路大軍。
“除了鋤頭、鐵鏟、簸箕,我們還用鋼釺、鐵錘這些更硬的工具。”許秀芬拉出一把傷痕累累的大鐵錘,手柄已半斷,“已經數不清斷過多少回了”。
漸漸地,這些工具越來越難以“啃食”堅硬的石山。爆破開山成為村民的新出路,修路成本越來越高。
“和這條路較勁了幾年,能借錢的地方早就借遍了。”2005年7月,40歲的許秀芬選擇出去打工補貼修路費用,丈夫則留下繼續修路。然而同年11月,一場變故將她召喚回來。
鑿開的石路延伸到數百米絕壁上,這場修路戰到了最難的攻堅期。為了打炮眼,村民們在能落腳站立處搭起竹樓,無落腳處就從懸崖頂端往下吊人。不幸的是,一大團泥塊從山上滾落,砸中了許秀芬的丈夫。
“他被人拉住沒有掉下懸崖,但當場就被砸暈了,躺在床上無法起身。”許秀芬又回到一貧如洗的家。
身材瘦小的許秀芬,既要扛起分段到戶修路的責任,還要兼顧一日三餐需餵食的丈夫。
“2005年11月1日到2006年5月24日。”那段煎熬的歲月,許秀芬記憶猶新。幸運的是,丈夫病情逐步好轉,最終能夠站立。
有段時間,修路暫停了。“大家都出去打工,實在沒有錢買雷管了。後來村民又一起回來,繼續修路。”她說。
路不通,就只能困在貧窮里。屯裡的退休小學教師潘日球說:“那時我們都沒計算過,到底哪一年才能把這條路修通。”
2009年,村民無償投工投勞數萬個工日,終於在絕壁上開闢出寬5米、長6公里的“天路”。
在那段最艱險的峭壁旁,村民刻下一行字:“懸崖峭壁通無阻,心足矣;歡天喜地過山川,意滿哉。”
有了路終有門路
午後,豬叫聲響徹山間。
“今天屯裡殺頭豬,試著做些臘肉臘腸。”在人群裡忙活的許秀芬頓了一下說,“味道好就會批次賣出去。”
豬肉的滋味本是“甜”的,在許秀芬的回味裡卻多了苦澀。丈夫臥病在床的半年多時間裡,她白日揮汗修路,夜晚常要為第二天要買的豬肉發愁。“醫生交代要吃肉養著身體,他兩天就要吃三斤豬肉。我不能出去打工,你說我上哪找錢去?”
借到了錢,出門買肉還要走6公里山路。
“嫁過來時,他爸媽已經不在了。家裡連一口鍋都沒有,房子爛得要命。”許秀芬嘆了一口氣說,“我也是個窮苦人,誰想到這麼苦?”
20年前,琴榜屯連輛摩托車都開不進來,外面很少有人願意嫁到屯裡。潘日球說,過去沒路時,賣一頭豬要五六人輪流抬出山,不敢多養。
路一通,賣豬肉的老闆騎著摩托車來了。“這是第一輛開進琴榜屯的車,全屯人都跑來歡迎。”潘日球說。
路修通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怎麼還債。砍竹子,1根竹子小的5毛5,大的1塊5,再大的都是2塊4;養牛,小牛養大了賣掉,留著母牛來年再生小牛……“有了路,卻沒有門路。”潘日球說,“豬、雞這些依舊不敢多養,養多了往哪賣呢?”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到來,2016年當地黨委政府投入100多萬元給“天路”做硬化。2018年,“天路”又加裝了安全防護欄,一直通到琴榜屯內,按照脫貧標準,逐一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一間間土坯瓦房消失了,當地建起一棟棟水泥樓房。安居後的琴榜人,開始樂業。“有了政府的獎補和搭建的銷售門路,我們大夥都做起了規模養殖。光說這養豬,最多的一戶養了上百頭。”潘日球說。
靠著養殖,許秀芬一家2018年摘了貧困帽。新建的水泥樓房裡還未裝修,許秀芬指著貼滿獎狀的一面牆,“這是我們家最好的‘裝修’。準備考初中的女兒成績還可以,希望她將來能走出大山。”
苦日子釀出甜
琴榜山山腰上,穿著民族服飾的許秀芬在前帶路,沿著石梯拾級而上。一步一塊石梯,古棠村駐村第一書記周理,把這裡叫做“千步石梯”。
登頂琴榜山,望不盡山海茫茫,令人心曠神怡。“那時我就想搭幾塊石梯,以後方便遊客上山。”周理帶著志願者開了頭,“村民們就從山上背石頭,一直背到山頂,修出1000多步石梯。”
背上的大石頭,將身高不足一米五的許秀芬襯得更加嬌弱,背後常青一塊紫一塊。“不光我一個人願意這麼做,每個人都說‘去吧,一起去修’,就這樣修了3個月。”
“琴榜人樂於奉獻、不等不靠不要,我很敬佩。”周理說,被村民主動修建千步石梯所感染而產生的社會募捐,修路的村民並不願拿,“村民說拿來搞產業吧,琴榜屯的甜蜜事業由此開篇。”
如今,鄉村振興熱潮湧進琴榜屯。周理拍攝的琴榜人發展產業的照片裡,總有許秀芬的身影。
“在耗盡心血劈開‘天路’後,愚公移山的韌勁,已凝結在每個琴榜人的心魂中。”周理說,“我們要靠這股勁來助力鄉村振興。”
許秀芬小心揭開山上的蜂箱,仔細看著蜜蜂的生長。在第一批蜂箱試養中,她主動認領了5箱。“那時沒啥經驗,被叮出滿身包。第一書記從外面請了有十幾年養蜂經驗的人來教,還給我們考試,我慢慢就學會了,頭兩次就產出了40多斤蜂蜜。”
“可以賣150元一斤的蜂蜜,她全拿去送人了。”周理一旁插話。
“村裡每家每戶,我都給他們一瓶嚐嚐。”許秀芬靦腆地說,“那是我第一次喝蜂蜜,原來這麼甜。”
如今,在名為“琴榜山”的微信小程式中,掛售著多件印著琴榜山商標的產品:蜂蜜、掛麵、雜糧、蛋黃酥……其中的蜂蜜,有瓶裝、袋裝、易拉罐裝。
周理說,現在琴榜屯已有200多個蜂箱,山上的土地也流轉了,種上了油菜花,“今後我們會以花促蜜、以花促油、以花促經濟發展”。
琴榜山撒下的漫山花種,在春天破土而出後,整個山野的浪漫一直蔓延至夏天。
許秀芬的心裡,美好的日子也在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