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最近,在某知名旅遊網站釋出的“冬季旅遊新秘境2020”榜單中,南澳島排名第一,力壓川藏眾多著名景點,成為入冬以來最火的小眾旅行目的地。
然而,最近幾年,一直以水清島美著稱於世的南澳島,在旅遊業愈發火爆的同時,也正在進行一場名為“藍色海灣”的環境整治。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很詫異,難道南澳也有汙染?如果連南澳都需要整治了,這天底下還有一塊“淨土”嗎?
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南澳島上金澳灣棧道。攝影/楊秉政
海上桃花源,“汙”從何來?
南澳島是廣東唯一的海島縣汕頭南澳縣的主體,周邊另有28個小島和8個島礁。南澳島內共有大小港灣66處,岸線綿長,島內植被繁茂,環境優雅;因處於海疆前沿,又是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之一,悠久的人文歷史與優美的自然環境交相輝映,為這座海島增添了別樣的魅力。
南澳島遠離內陸,島上無工業、企業,居民主要經濟收入為海洋捕撈和養殖。在南澳大橋未建成開通的2015年之前,溝通海島與內陸的唯一工具就是輪渡。附近海域天氣多變,輪渡經常停航。因此,儘管改革開放已逾40年,南澳島民的生活卻並沒有多大變化——很多時候,遇惡劣天氣而交通不便,島內居民便彼此以物換物,連貨幣交易這一環節都省了——簡直是一個遺世獨立的海上桃花源。
桃花源式的狀態隨著南澳大橋的開通不復存在。當地旅遊局提供的資料顯示,2015年大橋開通前,南澳每年遊客數量約70—90萬人次,而大橋開通當年激增至400多萬人次,到了2019年已突破776萬人次,是2015年以前的10倍!
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南澳島昌宮灣。攝影/楊秉政
入島人數的劇增固然拉動了南澳各種消費的迅速攀升,但同時也對南澳現存資源構成極大考驗。僅2015年大橋開通後的幾天裡,蜂擁而來的遊客幾乎將這裡的淡水和海產品一掃而光,留下的卻是遍地果皮、飲料瓶和塑膠袋等垃圾雜物,平時光潔平坦的沙灘猶如長滿疥癬。儘管南澳政府臨時招募了包括義工在內的大批保潔和治安人員投入清理,結果還是讓人觸目驚心。
隨著大量遊客上島,島內原住民在海灘邊搭建各類船屋、觀光平臺、高腳棚、啤酒吧等,供遊客消費;鮑魚、扇貝等小型養殖場一時星羅棋佈;各類自建小樓房如雨後春筍爭相冒出,偷挖海沙、向海灘傾倒建築廢土的現象也日趨嚴重……幾十年來因封閉而僥倖存留下來的幽雅與美麗,難道就這樣毀於一旦?
表面上,南澳海灣的汙染似乎是遊客暴增而造成的供求矛盾。其實,更大的問題還在於制度不完善與觀念不到位。如何在發展的同時兼顧生態,或者,為了生態是否可以選擇不一樣的發展道路,需要深入探究和系統的制度保障。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澳“藍色海灣”整治修復專案開始啟動。
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南澳島展南亭野沙灘。攝影/金祥
還原海灣本來面貌,是最根本的標尺
2016年底,南澳縣申報的“藍色海灣”整治專案得到國家海洋局、財政部的批覆。專案建設內容包括前期金澳灣、赤石灣十里銀灘、煙墩灣、竹棲肚灣、龍門灣等在內的13個海灣整治及海洋環境監測建設專案,總投資為3.15億元。
專案分整治和修復兩個部分進行。整治是針對前期存在的髒亂現象進行清理、處置,而修復則是後期的跟進。兩者相輔而成,目的都是讓海島恢復原來的模樣。“藍色海灣”,所謂藍色,就是還原大海本來的顏色。還原,成了最根本的標尺。修復、保護、重塑、再生,是本次整治工程的一大特點。當然,修復工作並沒那麼簡單。“藍色海灣”整治設計施工工序複雜,涉及水電水利、市政園林、房屋建築、橋樑棧道、生態環保等多個領域。目前整治過程已取得許多成果。
岸線修復:清理建在沙灘上的遊客觀光臺、親水棚屋及衝浴點等違建物,同時清理大批存留已久的垃圾雜物。在建專案部還利用現有場地建築垃圾作為回填料,既解決建築垃圾去向問題,又為金澳灣增設了一個新景觀點;對無人居住,無淡水、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岸嶼島礁,透過人工方法,遵照自然規律,恢復天然生態系統,並因地制宜在合適的位置設定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路燈。
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南澳海洋站驗潮井。攝影/楊秉政
岩石保護:清理原來覆蓋在岩石上的垃圾雜物,還岩石以本來顏色。根據岩石的分佈情況,在上面架設懸空棧道,讓原來中斷的岩石群與岸線連成一片,既方便遊客飽覽島上各處風光,又方便衛生管理和日常養護。經過徹底清理,海灘堆積如山的垃圾打掃一空,岩石又現出了本來面貌。
沙灘重塑:根據沙灘的地形地貌,在尊重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建成生態綠化帶和生態廊道。一方面有效防止了以往屢禁不止的偷挖海沙的行為,還有一個別致的效果,就是棧道根據南澳海流回旋的現狀,保持各個曲線窩點,讓海浪帶來的沙子能夠留得住,從而慢慢形成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沙灘堆。沙灘不斷外延,也為遊客創造了一處處親海近水的天然場所。
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青澳灣遊客眾多。攝影/楊秉政
海水養護:南澳既是捕撈大縣,也是養殖大縣。目前,南澳各類養殖業總面積超過5萬畝,整個淺海灘密密麻麻地佈滿各種養殖場。以前南澳養殖業大都以網箱養殖和灘塗養殖為主,養殖模式單一陳舊且易產生汙染。近年淘汰原有的養殖模式,鼓勵養殖戶發展有利於海洋生態再修復的養殖型別,比如龍鬚菜養殖。南澳目前的龍鬚菜養殖已超過一萬畝,對促進海洋微生物繁衍和海洋生態鏈平衡起到一定作用。其他各類養殖也按類分批由淺灘養殖向深海養殖轉變。
改善水質:南澳島周圍以一類水質居多,只有少數還未改造完畢的養殖區域屬二類水質。在南澳前江蠔場,一群撬蠔工正在忙碌,說笑之間不時往嘴裡塞點什麼,原來他們為了解渴,居然直接吃起了生蠔。多少年來,後江一帶的人們一直把生吃蠔當作水質是否過關的一個 “土標準”。可以生吃,意味著海水潔淨。
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南澳野生海膽。攝影/吳文華
除了上述修復整治外,還有許多配套工作也相應進行。比如在不破壞礁石和原生態的基礎上,開展雨汙管網、沙灘保潔、環境治理、旅遊觀光和人文景觀等市政工程建設。水工結構物儘可能地選用島上現有地材,契合周邊環境;海岸景觀綠化以海島物種、本土植物為主,在保證成活率的同時與工程所在地的地貌環境相協調,並透過合理搭配體現其地域特色與景觀價值。另外,對環境破壞和汙染嚴重的採石場和鹽田採取封閉停產措施。
“藍色海灣”整治專案對南澳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現實和長遠意義。一方面,無論是發展觀光旅遊還是休閒漁業,都必須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支撐;另一方面,隨著逐步整治的完成,這些海灣確已開始形成吸引力,開始將南澳旅遊從過去的以主島為中心,轉變為向周邊的線環島拉伸的旅遊格局,為南澳的發展帶來更多商機。
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南澳島東南的南澎列島,候鳥翩飛。攝影/吳文華
海洋汙染治理,前路漫漫
不可否認,在粵東的發展程序中,南澳島是一塊“福地”。前期“以環境換取經濟效益”的起步階段,南澳因為交通不便被放棄,到後來的“騰籠換鳥”和“保住青山碧水”,這裡始終是一片難得的人間淨土。即便是“藍色海灣”整治專案,修復的也只是之前被汙染、破壞和改造的地方。而像青澳灣、金銀島、後江一帶,由於海域狀況和地貌構成等原因,至今仍儲存著完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現在漫步青澳灣,依舊能看到環礁如棋、沙淨如面、海平似鏡的美景。
作為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南澳與內陸相距十多公里的海程令其環境安全有著相對保障。加之南澳本島無工業和企業生產,居民汙水透過處理後,產生的影響可以說微乎其微。但是,這些都並非南澳可以從此高枕無憂的理由。
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修復後的南澳島岩石。攝影/楊秉政
當地老漁民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南澳海域有一種治療外傷瘡口的特種良藥,即採用枯死的珊瑚樹曬乾研成粉末,存於密封瓶子裡。用時只需調少許食用油,塗抹傷口上,不用幾天就能起到防毒收瘡的奇效。可惜,現在的南澳極少能見到這種東西,因為珊瑚越來越少見了。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南澳怎能一島獨清?從某種角度上講,南澳“藍色海灣”修復整治工作,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快速發展,未來的海洋治汙,南澳與其他沿海城市一樣,任重而道遠。
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金澳灣海絲文化廣場上的“藍色海灣”雕塑。攝影/楊秉政
- END -
撰文/謝初勤 攝影/楊秉政 等
編輯/楊亞林 圖編/黎幸秋 審發/黃啟兵
版權宣告:本文圖文版權歸“國家全景地理”及《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國家全景地理”聯絡。
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72 字。

轉載請註明: 南澳島的重生:從海上桃花源到旅遊新秘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