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破譯銅鏡製造的工藝密碼

由 完顏翠琴 釋出於 休閒

圖為臨淄范家墓地出土的西漢蟠螭紋銅鏡。

圖為臨淄齊故城闞家寨漢代鑄鏡作坊遺址出土的蟠螭紋鏡背範。

光潔平滑的表面、華美而富有內涵的紋飾……秦漢時期的銅鏡總能帶給人無限遐想。在山東臨淄齊故城考古發現的大量漢代鏡範和鑄鏡作坊遺址,為我們破譯漢代齊都臨淄的鑄鏡業以及中國古代銅鏡的鑄造技術提供了詳實資料,受到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山東臨淄齊故城是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是周代齊國的都城,也是秦代臨淄郡郡治、漢代齊郡郡治及諸侯國齊國的都城。據文獻記載,周代齊國以工商立國,戰國時都城臨淄已發展為經濟高度繁榮的東方大都會,成語“聯袂成雲”“揮汗如雨”都是形容其都城的繁華。進入漢代,臨淄工商業依然十分發達,城內設鐵官、四市,在全國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莽時,臨淄作為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位列“五都”之一。都市與鄉村最大的區別之一便是有成熟的手工業。歷年來的考古顯示,臨淄齊故城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周、秦、漢時期的手工業遺存,尤以冶鐵、鑄銅等金屬冶鑄方面的遺蹟和遺物較為多見。

1997年以來,大城內劉家寨、蘇家廟、石佛堂、闞家寨等村子附近陸續出土漢代鏡範,開始引起國內學術界重視,其後開展了一系列的考察及研究。2011到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於齊故城大城中部偏東即闞家寨村南正式發掘了一處漢代鑄鏡作坊遺址,清理出房址、水井、灰坑、鑄鏡坑等一批與銅鏡鑄造有關的遺蹟,出土各類鏡範殘塊180件。這是國內外關於古代鑄鏡作坊遺址的首次科學發掘。考古工作者在全面、細緻整理田野資料的基礎上,就鏡範製作進行了多次模擬實驗,取得重要收穫。

作為古人照面飾容的主要用具,銅鏡在中國的出現可追溯至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其後不斷髮展,直至明清時期才開始逐步被玻璃鏡取代。考古發掘中,古代銅鏡出土數量巨大,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之一。長期以來,有關中國古代銅鏡的研究,主要著眼於型別、斷代以及紋飾和銘文所反映的文化習俗與觀念信仰等,對銅鏡製作技術與工藝等問題則關注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古發現的實物遺存比較匱乏。臨淄齊故城漢代鑄鏡遺存的發現,重要性不言而喻。

齊故城漢代鑄鏡遺存的發現,重新整理了我們對中國古代鑄鏡技術的認識。在漢代臨淄,銅鏡鑄造採用雙合範技術。鏡範為陶質,分面範和背範兩類,其中鏡背範正面上部設澆道和排氣道,下接型腔。與山西侯馬、河北易縣發現的東周陶質鏡範相比,漢代臨淄鏡範在原料、火候以及結構和成形工藝等方面都發生很大變化,反映了這一時期鑄鏡技術的進步。據相關研究並參考模擬實驗結果,齊故城所出漢代鏡範在製作時於泥料中羼入了大量的稻殼灰,並經950攝氏度以上的焙燒,達到燒結陶化的狀態。因此,所制鏡範既結實堅硬,同時因範體內形成大量孔隙,質感既輕又不失柔韌性。這樣的材質不僅具有優異的鑄造效能,而且可多次反覆使用,便於工匠對其進行塑形、雕刻乃至修補和改制。鏡範結構的設計也更為科學、合理,既適於鑄造,也有利於保護鏡範本體,符合持久耐用的要求。刻紋技術的普遍採用尤為重要。它使所鑄銅鏡特別是紋飾更為精緻,工匠的藝術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

總之,作為銅鏡鑄造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制範技術的改進,一方面提升了鏡範的鑄造效能和銅鏡的質量,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銅鏡生產效率。中國古代銅鏡在漢代進入第一個發展高峰,除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因素,與鑄鏡技術的進步亦密切相關。

西漢時,齊都臨淄是全國重要的銅鏡鑄造中心,擁有相當規模的鑄鏡產業。從調查情況看,除了闞家寨村南,齊故城大城內還有多處漢代鑄鏡作坊遺址,並且各個鑄鏡作坊所產銅鏡種類不盡相同,具體年代上可能也存在一些早晚差異。根據所出鏡範,當時臨淄生產的銅鏡主要包括蟠螭紋鏡、龍紋鏡、四乳弦紋鏡、草葉紋鏡、花葉紋鏡、星雲紋鏡以及素面鏡等種類,表明西漢前期臨淄的鑄鏡業非常興盛,至少持續了整個西漢時期。值得注意的是,鑄鏡中心的確認,還使對銅鏡產品空間流通的考察成為可能。從臨淄鏡範的特徵看,其所鑄銅鏡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等都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形成了較明顯的“臨淄風格”。透過考古學的對比和分析,可判斷今齊故城周圍及山東地區出土的漢鏡有很多產自臨淄,同時臨淄銅鏡還流通至全國其他地區甚至海外。

齊故城漢代鑄鏡遺存的發現和研究,豐富了齊故城的歷史文化內涵,為城址保護、展示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援。闞家寨村南的漢代鑄鏡作坊遺址已作為重要的展示點列入齊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規劃中。這裡將很快建成一處以古代銅鏡鑄造為主題的文化遺產保護展示中心,向人們講述中國古代輝煌的銅鏡鑄造業。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